IT圈里的35岁现象(3)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5-22 06:19:52
浏览

  在这场攻防战中,公司同样会对挖墙脚严防死守。Leo说,有些公司甚至装了能提示员工出去应聘的系统,阿里巴巴等大企业将员工分为几类人,对特别核心的那类人,HR要随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关心其难处,甚至要时不时主动给他们“加码”。

  在Leo眼里,最完美的“好人”画像还要加上一条:简历上要有跳槽的经历,但不要太频繁,最好“五年两段”或者“五年三段”。互联网公司喜新厌旧,拥抱变化,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二回宫的员工经常比老员工工资还高。阿里等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每年都有从国外名企挖人的KPI指标,有些事业部招聘技术负责人时只考虑外面的牛人。

  在猎头的名单上,第二吃香的是毕业没几年的90后,这些人性价比高,是干活的主力。不过90后里也得分,女生没结婚前和男生公平竞争,一旦结了婚竞争力急剧下降。

  在Leo眼里,最尴尬的是35岁以上、退出技术一线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哪里都不缺,缺的永远是真正干活儿的”。程序员一旦转了管理岗,技术能力会逐渐下降,换工作时面临不上不下的境地。很多小公司的高管到了35岁后想跳去大公司,但技术能力根本达不到对方的要求。招聘时,猎头和公司都会问,“你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几几开?”理想的答案是技术占比越高越好。

  在裁员消息不断传出的2019年,猎头行当也不好过。Leo所在的猎头公司,往年大家每月成交四五单,今年平均下来每月成交不到1单。金三银四(每年3月4月由于年终奖已发,是跳槽高峰期)行情也未见起色。求职者的倾向比往年更明显——在小公司的、在创业的,都挤破头想去更稳定的大公司。Leo同样认为大公司是普通人更明智的选择,进可攻,退可守,镀了金未来还能出来创业、去小公司。

  “在大公司的还能等到35岁再考虑职业发展,在小公司或者公司前景不明的,中年危机实际从30岁就开始了。”Leo对记者总结。

  在今年IT互联网行业整体需求收缩、供给增加的情况下,最终可能会导致某种挤出效应。一位在互联网行业的人士表示,他有几位30多岁、遇到瓶颈的程序员前辈回了老家,有的结婚,有的开店做点小生意。

  32岁拿着甲骨文N+6裁员补贴的徐波,同样在考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回老家。“这是最糟的选择,天津工作机会远远不如北京。”他有些沉重地告诉记者。这一天的下午,他即将参加一家小公司的面试,目的是了解外面流行的技术方向,为冲击大公司作准备。

  不久后,徐波又参加了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信息科技部门的社招。他像刚毕业时那样做行测,为面试奔波,与众多IT和互联网企业相比,银行并非工资最高的选择,但在他动荡不安的32岁,银行似乎蕴藏着最高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