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何拍出9.9分的《在武汉》
26日,国内第一部深度呈现武汉“战疫”系列纪录片《在武汉》在B站上线,深入特殊时期的江城,记录疫情下武汉各类人群的生活与故事。第一集《车轮上的生命线》只有17分钟,将镜头对准志愿者车队。让看得泪目的网友打出9.9分“感情分”。
28日深夜十点多,Figure团队开完策划会,紫牛新闻记者连线该片总导演张悦,听他讲述十多人摄制组在武汉的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在武汉
镜头对准在武汉的普通人
《在武汉》出品人、总导演张悦是资深媒体人出身,曾在亲历汶川地震、毒品调查、水灾、洪灾等重大报道一线。他从《南方周末》一线记者,到投身《看天下》、《人物》,成为互联网短视频创业者。“23号那天,我的第一反应是,想去武汉。”决定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武汉,张悦在工作群发起讨论,“因为特别危险,难度很大,我不会强迫员工去,有意愿参与的人进群,大家都主动请缨。”B站是最早做出反应,向张悦伸出橄榄枝的平台。
最早片子叫《武汉铆起》。张悦透露,“我们拍摄过的志愿者象哥说,武汉人不怕,铆足劲干。‘铆’起来搞,有点像四川话里的‘雄起’。这是武汉这座城市面对巨大困难的姿态。但后来听武汉朋友讲,可能语法上有问题。最后改成《在武汉》,就拍此时此刻在武汉的普通人。
张悦告诉记者,在进入武汉之前,准备好物资保障,要考虑好一队人的衣食住行、车马交通。“过年期间对我来说,每一天都是紧张工作。”这导致张悦刚到武汉就累病了,咳嗽不止,周围人投来关注的目光。
拍摄团队在武汉遇到的挑战,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部分。“我们在拍困境中的人,每个主人公都是在这样一场灾难中,我们本身也是。”张悦说,每天无时无刻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比如出行。两张车辆通行证还是他们耗尽资源,分两个批次搞到的。由于住的宾馆被医疗团队“征收”,摄制团队换了几次住地。好在有很多善良的人们给团队提供帮助,第一集中采访的象哥就给他们送来水果和食物。“有不少公益组织和公司给我们送水、牛奶和食物。我们短短一集片子背后是无数人的善意。”
9.9分
战疫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尽管一集只有17分钟,却是团队历经半个月周期的创作。找到的第一个拍摄对象,就是之前纪录片《生活万岁》里的一位主角。武汉女司机李少云和小女儿依依在出租车上相依为命,2020年,周迅主演的苹果公司年度微电影《女儿》,原型人物就是李少云。因为带着孩子,李少云无法担任“摆渡人”,但她每晚都会守着手机,关注每一个志愿者群和每一条求助信息。
对于网友打出9.9分的高分,张悦说,“这其中有太多感情分,我不觉得我们值得这么高。客观理性讲,由于大量压缩制作周期,肯定会牺牲质量。第一集来讲,遗憾超过满意。但我对团队很满意,为他们骄傲。”
接下来的片子中,还将呈现许多武汉的普通人,留在武汉的外地人,甚至还有外国人。最危险的场景当然在于,摄制团队去武汉三家医院,在隔离病房拍摄的场景。张悦说,自己老家在江苏常州,可算半个江苏人。这次去三家医院拍摄,都碰到江苏来武汉援助的医疗队,非常骄傲。
作为记录者,张悦也观察着不同的人们在这场战疫中发生的变化。比如武汉的外地滞留者成了志愿者。“他们可能平时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突然遭遇这么大的困难,但既然命运把我和这座城联系在一起,我就为此尽力。从滞留者变贡献者的心态,就是我们要呈现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