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隔离病房里的“生死时速”:从来没怕过 不胜不归(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12 21:01:57
浏览

  病区标准ICU病床十分紧张,很多危重呼吸衰竭患者即使在普通病区,也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方可挽救生命。通常情况下,该操作应该在负压病房进行,以减少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机会。

  “目前危重症患者存量较大,就普通病房开着窗户为患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郭军说,加之经气管插管吸痰、深静脉穿刺、床边超声、俯卧位通气等操作较多,无形中增加了医务人员近距离感染风险。

  在平常看似简单的操作,疫情下都会异常困难,例如给患者翻身、留置胃管等,因为医护们佩戴医用护目镜,水蒸气的凝结导致视野模糊不清,对医护人员的精细操作、熟练程度要求更高。

  郭军总是反复提醒同行队员们,做好防护,规范操作,执行院感规范要求就不必过度恐慌。

  这位参与过2003年北京“SARS”一役的“老战士”,带领年轻医务人员从最开始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到现在间断给医务队员们讲解常见抗病毒药物应用、抗菌素合理使用、机械通气的管理等内容,让医疗队员们重复“温习功课”,以让操作更迅速和纯熟,让救治更合理和精准。

  医病也医心 让病患最大化获益

  来武汉一个半月余了,队员们体力上稍显疲惫,但耐心、爱心、信心丝毫不减。

  收治的患者中,还有一些是家庭成员同时多位入院的。郭军和队员们不仅医病更医心。

  一位男性中年患者和母亲一起入院,情绪非常低落,尤其母亲离世让他深受打击,认定“这病肯定治不好了。” 医院一有患者出院的好消息,医务人员就特意告诉他,为他打气。郭军说,这位患者即将康复出院了。

  一位36岁的女患者和母亲均属重症患者。母亲入院两天后经积极抢救还是去世了,这对她打击很大,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效果不佳,医疗队为她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送至ICU病房治疗。

  经过3周多的治疗,女患者已转回普通病房。“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请心理医师为她做心理创伤后的疏导和支持,避免因心理因素导致病情反复。”郭军说,救治危重症患者压力很大,但这一切都很值得。

  “我们虽然是她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但我们付出的努力却可以改变她的一生。”郭军说,医疗工作充满了风险,但这就是医师的职责所在。“我们不是什么英雄,拼了命的努力救治每一位病患,只想着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让病患从医疗照护中最大化获益。”

  让科技攻关成果尽快发挥作用

  救人的同时,作为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副教授的郭军还要积极让科技攻关成果尽快在战“疫”中发挥作用。

  在武汉前线支援期间,他利用为时不多的休息时间,参与申报了一项北京市科委新冠应急专项课题,参与了清华大学科研院“隔离病房巡诊机器人项目”和“新型冠状病毒CT智能辅助诊断及预后模型的研究”两个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最近,他正在和清华临床医学院的团队一起,在武汉前线落实和应用,比如智能诊断系统中,通过人工智能影像识别模块综合临床数据辅助增强判断,20秒内即能得出初步诊断,可提高各医院之间的诊断同质性和一致性;再比如无线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可对患者进行听诊、测体温等,目的是减少医患接触、解决医务人员身穿防护服工作的诸多不便。

  全家人支持“出征武汉”

  “医二代”出身的郭军,“出征武汉”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先把武汉的疫情消灭掉,再把黄冈、孝感、宜昌的病毒消灭掉……这样爸爸就可以回家啦。”郭军的女儿郭睿恬自制了一张战“疫”地形图,为爸爸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