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危重病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记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决战最前沿】
“需要救治的患者平均年龄60岁,最大的患者91岁”,全是中老年患者——这是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此行的意义。作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有着丰富的老年病诊治经验。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告诉记者,医疗队由151名优秀的医护人员组成,其中党员79人。针对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老年患者危重症比例较多的特点,在组建医疗队之初,医院就选派了多个学科的专家,涵盖呼吸内科、危重症、心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急诊科、内分泌内科、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肿瘤内科、中医科和放射科;护理团队也抽调了危重症、急诊、呼吸治疗、血液透析、心血管等领域专科护士。
他们来到这里,就是攻坚克难的,就是“和死神抢人”的,而与此同时,王建业和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作为“带队大家长”须臾不忘的还有团队成员的安危,团队里有50后、60后,也有90后、95后。
医治病人,一个都不能少,医护,一个都不能少。
“老年患者病情反复多变,每一次诊治都在闯关”
不留遗憾,王建业始终认定这四个字。
王建业还记得,2月7日,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刚到病区不到两个小时,就迎来第一位危重症病人,来不及了解病情,来不及抢救,病人猝然去世,这成为他们心底的遗憾。
北京医院肿瘤内科主管护师郭晓然记录了一次“不留遗憾”的接力抢救。在一线工作中,她发现新冠肺炎病人有一个特点:病情变化快,有时候有所好转却可能是病情恶化的前兆。
2月23日,她负责的第44床病人恢复良好。这位病人还主动聊天说到自己感染的原因。“去了一趟超市,回家后感觉不舒服去医院就确诊了,现在感觉缓解了好多。”
然而2月25日,她刚到医院,就听楼道有人喊:“44床血压40多啦,快叫大夫!”紧接着,当班的医生疾步向病房走。患者的心率血氧一直往下走,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汪芳和呼吸科医生王和,在用药维持患者的心率、调整呼吸机的参数,维持患者的血氧。当天的感控是大内科护士长齐晓玖,她娴熟地给患者吸痰,这项操作会让空气中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病房里瞬间充斥着医嘱声、呼吸机的报警声、各种微量泵的调节声,这个白班真的像闯关……直到我们下班,抢救依然没有结束。”郭晓然说。
下班后,郭晓然一直不能入睡,直到听到下一班大夫们下班回宿舍的脚步声,她马上发微信询问,终于得到“病情平稳了,勿念”的回复。
医疗队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精准施治,开展了呼吸支持、抗病毒、抗炎、抗凝血和中医药等多种治疗。王建业表示,他们结合新版“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使用羟氯喹等药物治疗新冠肺炎。这是一种调节免疫、抗感染的药物,副作用小。
为加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北京医院医疗队还建立了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和每日联合会诊机制,每天上午,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与在医疗队驻地的专家、医生组长通过视频建立远程会诊,讨论危重病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积极探索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我们针对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炎症指标异常升高的情况,及时控制炎症风暴,经过会诊研究较早地使用了药物托珠单抗进行治疗。”奚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