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位赴鄂支援医生郑霞:最想说的两个字是“成长”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19 01:18:29
浏览

  (抗击新冠肺炎)浙江首位赴鄂支援医生郑霞:最想说的两个字是“成长”

  中新网杭州4月18日电(记者 张斌 实习生 胡丁于)4月18日,浙江杭州。确认自己的CT检查结果无误后,刚刚结束隔离休养的郑霞终于放心回到阔别86天的家。

  今年1月2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郑霞受国家卫健委指派,作为浙江首位赴鄂支援的医护人员连夜奔赴武汉,支援金银潭医院ICU病房,开启长达72天战“疫”历程。

郑霞在隔离病房工作。 浙大一院 供图 摄

郑霞在隔离病房工作。 浙大一院 供图 摄

  初入金银潭的挫败:压力在于病人病情的急转直下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一家医院,被称为此次疫情的“风暴眼”。

  1月23日,武汉“封城”。当日,国家卫健委“点名”长期在重症医学一线的郑霞赴鄂。次日,她即入驻金银潭医院。

郑霞与许久未见的亲人相拥。 张斌 摄

郑霞与许久未见的亲人相拥。 张斌 摄

  “刚到武汉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在‘救火’,感到特别挫败。”郑霞说。

  她回忆,彼时由于病人激增和医护不足,原本五到六人看护一名病人的ICU,不得不转变为一人看护五到六名病人。此外,医护人员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不少人放弃吃饭、喝水以尽量减少使用防护物资。

  更大的压力,源于病人病情的急转直下。

  “新冠肺炎是新的疾病,我们不知道它的规律。就像打怪兽一样,你根本不知道游戏规则就使劲乱‘撞墙’。最重要的是‘撞墙’的结果是看到病人离去,这给我们很大的挫败感。”郑霞说,“你根本看不出方向和目标,那时候真的有点绝望了。”

郑霞接受CT检查。 张斌 摄

郑霞接受CT检查。 张斌 摄

  同道驰援后的转折:“我们能做的事越来越多”

  危急关头,千千万万个“郑霞”挺身而出——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驰援湖北各地的共4.2万余名医疗队队员“白衣披甲”奔赴一线。

  郑霞认为,驰援医护整建制接管武汉各医院的多个病区,实现病人的分流和精细化管理;多家方舱医院的逐渐开启,阻断轻症病人的恶化,这成为战“疫”态势的关键转折点。

  郑霞说,熬过了最初的艰难,医护人员“能做的事越来越多”,病人的病死率逐渐降低。

郑霞(右三)隔离休养结束后的迎接现场。 金晶 摄

郑霞(右三)隔离休养结束后的迎接现场。 金晶 摄

  她介绍,随着对疾病规律的更多了解,医护人员逐渐找到重症病人的抢救规律和方法,比如借俯卧位通气(把病人从仰卧姿势翻到俯卧姿态)的方式帮助病人提升氧饱和度等。

  “这个动作听上去简单,实际上非常困难。我们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病人身上插满了管子,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病人病情恶化。在我们病区,每天有8-10个病人需要翻身,往往一个病人就要耗时半小时。”郑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