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种想吃的蔬菜啊!这群特殊的朋友手把手教你实现(2)
耕种农田、料理荷花池、喂养土鸡、包装产品等成了周边不少残障人士的工作机会。如今,已有32位残障人士在同心农场帮工,通过自食其力,每月可以获得几十元至三千余元不等的收入。
“在外我是残疾人,在这是正常人”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左手残疾的刘少文蹲下身,在爱心人士认领的菜地里种下辣椒苗,动作十分娴熟。
刘少文在同心农场耕种。杨华峰 摄
今年43岁的刘少文来自湖南耒阳,年轻时因为工作上的一次意外致残,之后找工作处处受挫;由于妻子也是智力障碍患者,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两年前,谢向前得知他的境遇后,邀请他携妻子一起到同心农场来工作生活,食宿免费。
仍有劳动能力的刘少文每天负责管理农场,通过微信群及时发布蔬菜的生长情况、预约采摘时间等信息,同时帮农场养一些走地鸡,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
刘少文给土鸡喂食。杨华峰 摄
“我在家里做事不方便,处处受打击,生活下去觉得很迷茫。来到这里发现大家都是残疾人,能按自己的能力去做事,可以过着有尊严的生活,我觉得自信起来了。”刘少文说,农场里的工作、与残友们的和谐相处让他觉得日子又有了奔头。
“80后”谢惠清与刘少文是“工友”。2008年,谢惠清在广东一家工厂意外致残,对他造成了巨大打击,从此消极度日,导致妻子与他离了婚,孩子也不再跟他亲近。“那时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废人。”
刘少文(中)、谢惠清(左)在田里劳作。杨华峰 摄
后来,在熟人的介绍下,谢惠清从湖南邵阳来到同心农场工作,与残友们相处十分融洽,心便开始安定下来,与家人的关系也渐渐缓和。2018年中秋节,正在读初中的儿子给谢惠清发了一个100元的微信红包,红包封面上写着“爸爸辛苦了”。
“那一刻感觉特别幸福,以前从未有过。”谢惠清说,残疾人通过自己双手干活、赚钱,找到认同和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压力、生活压力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想好好规划下未来,等疫情结束,考虑回家养猪。”
闲暇时,谢惠清会在农场的书室里看看书。杨华峰 摄
听力言语障碍者种地锄草,肢体残疾的根据实际分别从事施肥、喂养、对外联络等,智力障碍者打包、搬货……同心农场里,每个残疾人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在外我是残疾人,在这是正常人。”刘少文说,终于可以放下心理负担努力工作,将日子越过越好。
增设教育实践基地 传递助残善心
在多年的助残工作中,谢向前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明白要从根本上改善残障群体的生活状况,需要让更多的人关注残障群体。
同心农场里,残友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受访者供图
“残障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身残志坚的意志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甚至激励更多的健全人。”为此,谢向前在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增设了中小学生教育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带学生参观残障人士工作室、与残障人士一起劳作等形式,让青少年学习残障人士身残志坚的精神。
这一举措,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赞同和支持。这几年,共有100多所学校的近万名学生参加这项教育实践。
姜婉给学生讲解一些农耕知识。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