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村镇建村级垃圾分类站 一年减少垃圾5000吨
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2016年推行“两桶两箱”分类法;全镇20个村全部建立村级垃圾分类站,进行二次分拣
“兴寿模式” 全镇一年减少垃圾5000吨
这个“五一”,垃圾分类成为北京市民的“新课题”。昨天,记者探访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这里从2016年起推行垃圾分类,已经形成“兴寿模式”。
实施“撤点设桶”保证垃圾不落地
辛庄村位于昌平区兴寿镇中部,在这样一个流动人口占近一半的村子,记者几乎看不到被丢弃的垃圾,也闻不到垃圾腐坏的气味。
2016年以前并不是这样。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水回忆,当时村里有17个垃圾点,垃圾点周边剩饭、菜汤撒落一地,苍蝇、蚊虫乱飞。2016年4月8日,居住在辛庄村,彼时还是大学教师的唐莹莹找到李志水,想在辛庄村开展垃圾分类。唐莹莹的想法得到李志水的认可。
村干部和志愿者一起“撤点设桶”,村里17个垃圾点全部撤掉,给每户村民发放分类垃圾箱,村两委干部、志愿者和清洁工每天定时定点、挨家挨户收垃圾,村民不再向外倾倒垃圾,保证垃圾不落地。
2017年,辛庄村模式开始在全镇推广。兴寿镇环卫中心主任高帅杰介绍,推广过程中,他们将辛庄村模式演变为“兴寿模式”。现在,全镇已经推行了“两桶两箱”分类法,即将厨余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各放一桶,有毒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品分置两箱。同时,兴寿镇20个村每个村选址建立一个村级垃圾分类站,并在此进行二次分拣。
下阶段工作重点转移到末端垃圾处理
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其中对农村地区厨余垃圾提出“采用生化处理等技术就地或者集中处理”要求。这也使得有着4年垃圾分类实战经验的辛庄村,将下阶段的重点从前端的垃圾分类转移到末端的垃圾处理,厨余垃圾经处理后将主要用于堆肥。
高帅杰告诉记者,辛庄村的厨余垃圾一部分被拉到阿苏卫生活垃圾处理厂,另有一小部分就在这里试验堆肥,自购了小型设备,杂草、秸秆、树枝、落叶等经过小型粉碎机粉碎,加入厨余垃圾和沙土等矿物质进行堆肥,探索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的“兴寿模式”2.0版。
不过,新探索面临着场地、技术、标准、经费、销路等难题。唐莹莹介绍,现有的堆肥场地是从当地草莓园暂借的,且面积不大也影响试验的进度。技术方面和标准方面,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兴寿镇已经掌握了初级技术,目前,堆肥还处在村民自用的阶段,未来要转化为经济效益,还需要专业技术力量支持。
推行垃圾分类要以“行为去引导”
以辛庄村为起点,兴寿镇20个村垃圾分类成效已显。高帅杰介绍,兴寿镇2019-2020年度,垃圾同比减少5000余吨,村民正确投放率80%以上。
但对于北京广大的其他农村地区来说,垃圾分类是从北京新版《条例》实施才开始的。李志水、唐莹莹都认为,4年经验总结,人的工作是最难做的。
李志水回忆,推行垃圾分类初期,对始终不参与分类的村民,李志水自己进户,连手套都没戴就把村民家里一袋放了一天一夜的垃圾分好。“当时他就感动了,现在成为我们村分类最好的村户之一。”李志水认为,对村民要以“行为去引导”,亲自入户、亲身演示、亲手分类,才能实现村民的行为改变。
“人的工作”既包括村民的意识,也包括村镇管理者的态度。谈及经验,唐莹莹说要一个一个村子去做。一个村子干净了,其他村的村民看到就会有动力,倒逼村干部介入,形成一股推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