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土家女人见证一口刀村搬迁史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14 23:13:44
浏览

  新华社贵阳5月14日电 题:三个土家姑娘见证一口刀村搬家史

  新华社记者向定杰、肖艳

  贵州乌江边,武陵山深处,峭壁上“挂”着一个叫一口刀的乡村。

  一口刀,地如其名。远远望去,多个寨子散落在高高的山梁间,就仿佛建在刀背上一样。

 

  2015年,一则“34户人轮种1.5亩水田”的报道让一口刀出了名,贫穷状态引来极大存眷。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独一步伐就是搬!2017年1月,夏历春节前,依依不舍的村民迈开了下山的脚步。

  “就像嫁女人一样,一台台中巴车载满了人,个个戴着大红花。”袁海燕如此描写其时的场景。自称“外家人”的她,来自一口刀村地址的铜仁市沿河土家属自治县,是跨区域搬家事情组的成员。

  本年42岁的袁海燕以前在沿河县人社局事情,被抽调到事情组后,她也随搬家群众来到了260多公里外的铜仁市碧江区响塘龙社区上班。

  “跟过来就是做后续处事。”袁海燕说,这个安放点从一口刀村来的有118户899人。尽量糊口条件明明好了,但一些人起初不习惯,连她本身也是。

  “刚开始最怕爬楼梯,天天膝盖跑得疼,感受比下村还累。”此刻喜欢穿举动装的袁海燕说,她们的事情事无大小,暮年人用电磁炉、出门买菜等看似简朴的行为都需要指引。

  如今,一眨眼3年多已往,各人逐渐适应新的情况。搬得出、稳得住,离不开干部的支付,更是群众自力重生的功效。

  46岁的贫困户田江英,原本住在一口刀村大坝组。她的丈夫十多年前就因病归天,她一人拉扯大3个孩子。

  “耍一天都不可,当局把我们搬出来就像教我们走路一样,本身也要去走。”一搬过来,田江英就四处找活干。成了环卫工人后,她每月人为得手1800多元。

  在她80平方米的新家里,桌上堆着从扶贫车间领来的手工挂件质料。田江英顺手拿起一条绳,一边编织一边说,固然糊口压力没以前大了,但照旧闲不住,一有空就做一些津贴家用。

  每次见到田江英,袁海燕城市被她努力乐观的人生立场传染。有说有笑间,袁海燕喜欢和这些老乡以姐妹相称。

  “各人真的像亲人一样!”45岁的搬家户田国霞说,她家虽是一口刀村凉桥组的非贫困户,但属于整组搬家。来到城区糊口后,她和丈夫放弃了跑客运,和人合资开了一家名叫“一口刀石大碗”的饭庄。

  土家豆豉、土家腊肉……按田国霞的说法,饭庄里吃的都是正宗老家味,食材都是托人从沿河捎来的,就连招的十个工人也是一口刀人。

  “她把乡愁也搬上来了!”袁海燕插话道,饭庄其实尚有一个揽客妙招,那就是把以前农耕糊口的一些用具收集起来,作为装饰。

  田国霞笑着说,背水的木桶最能勾起一口刀人对故土的回想。已往天不亮,村民就走山路去背水,背一趟得三四个小时。目前,这个产业算是彻底裁减,成为汗青了。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