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洞庭湖,我记下你每一个变化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08 07:02:36
浏览

  记者手记:洞庭湖,我记下你每一个变革

  新华社长沙6月7日电 题:记者手记:洞庭湖,我记下你每一个变革

  新华社记者史卫燕

  本年5月21日,记者在湖南省沅江市草尾镇采访时,碰着71岁的徐正安老人。他背着手,和家人正在名为“运粮渠”的背街小巷散步。

 

  “运粮渠,就是运粮的河流,年青的时候,我在这里搬过粮食。”他汇报记者,他见证了运粮渠的变革。乡镇大了,运粮渠两侧盖满了屋子,渠道酿成了下水道,垃圾成堆。

  本年4月,南洞庭湖主体地址的沅江市,18座乡镇污水处理惩罚站全部投入运营,“运粮渠”的污水不再进入下游的大湖。渠道酿成小巷后,许多住民在阳台上养起了花。

  小沟小渠、乡镇乡村的变革,正是洞庭湖管理之变的一个缩影。2013年,洞庭湖出口断面呈现五类水质。其时,在湖区采访,记者多次被房前屋后的臭水脏水、湖里数不清的采砂船、局限庞大却无环保法子的养殖场震惊,脸色极重。

  跟着我国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掩护,湖南全面修复洞庭湖生态情况。

  一年又一年,到洞庭湖采访的进程中,记者与湖区的各类变革不期而遇——有时是在湖中洲岛,有时是在乡间小道,尚有的就在水、草、候鸟上。

  变革来自刻意。矮围,是湖中建起的堤坝。筑坝圈湖后,矮围里的鱼、芦苇、砂石等自然资源被占为私有。2018年,湖南掀起洞庭湖矮围拆除动作,一举拆除472处犯科矮围网围,一湖洞庭水终归自由。

  “我们这里拆除一个大围子就花了上千万元。”湖区一个干部汇报记者。拆围后,在此区域多年未见的江豚竟然现身,麋鹿也跑到这里,人退湖进,自然发展。

  变革来自摸索。沅江市素有“芦苇之乡”美誉,为制止污染,湖南引导洞庭湖区造纸产能退出,用于造纸的芦苇从财产酿成了“肩负”。内地人想过用芦苇做生物质发电,也去过外地考查芦苇制造板材等财富,但均以失败了却。一段时间里,倍感苍茫。

  两年后,在湖畔的芦菇基地,记者见到了从芦苇基质上破土“撑伞”的芦菇。通过调查芦苇地里野生菌得到灵感,“仿照自然”触发的芦菇财富,受到市场热捧。

  变革来自觉醒。2008年,渔民付锦维受到湖中大局限的毒鸟行为触动,开始从事候鸟掩护。为了护鸟,他阻挡竭泽而渔的捕捞方法,一度好像站在了渔民的对立面。然而,此刻许多渔民和他一样成了护鸟人。他们汇报记者,人水相依,掩护自然,就是掩护我们的子孙儿女。

  洞庭湖,这里的改变静暗暗,这里的改变不简朴。记者见证了她的改变,更等候在将来,能记下她更多更美的变革。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