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云南藏区“玛丽玛萨人”:会说汉、藏、傈僳等五种语言
头戴藏式棕色冬帽,身穿藏族白衬衫,腰上系一根纳西族赤色腰带……本年61岁的安翁是海尼村父老,他为远方的客人献上皎洁的哈达时,会特意用汉语、藏语、傈僳语、纳西语、玛丽玛萨语问声“你好”,以此显示他们的奇特。
克日,记者探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塔城镇海尼村,这里居住着会说五种语言的“玛丽玛萨人”。这群住在横断山脉要地、金沙江畔既陈腐又年青的族群,数量不外3000人,却给外界留下了颇具语言天赋的印象。
“我的身份证上写着‘纳西族’,我称我本身为‘玛丽玛萨人’。”安翁汇报记者,今朝“玛丽玛萨”被归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
“玛丽玛萨人”不只在语言上浮现出多元化,衣饰上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元素。“玛丽玛萨”姑娘的传统上衣与傈僳族相似,绿色的折纹裙子是纳西族样式,头发像藏族人一样编成辫子向上挽成发圈。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李志农曾经多次到塔城镇“玛丽玛萨人”村庄开展郊野观测。她先容,在上世纪50年月的民族识别中,“玛丽玛萨人”由于语言上与纳西族东部方言较为靠近而被合并为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的一支。
李志农说,多位学者研究认为“玛丽玛萨人”于明朝中后期从本日四川南部滇川接壤一带迁徙到塔城镇。“我们的郊野观测也表白,‘玛丽玛萨人’在语言、衣饰、歌舞上与滇川接壤的摩梭人有很强的相似性,出格是语言上,约莫有30%至40%阁下的词汇沟通。”
塔城镇往北是藏族世居的雪域高原,往西南是傈僳族聚居的怒江流域,往东南是以纳西族为主的丽江,汉族则在东南西北均有漫衍。李志农传授汇报记者,在与周边藏、傈僳、纳西等民族的恒久来往中,“玛丽玛萨人”逐渐接收了纳西语、藏语、傈僳语、汉语中的诸多词汇,再在糊口中对其加以创新和改革,最终杂糅而成本日独具特色的玛丽玛萨语。
由于人口少、经济成长程度相对落伍等原因,“玛丽玛萨人”能纯熟把握周边各族的语言,其自身的玛丽玛萨语则仅限于族群内部利用,周边各族“不知其所云”,这就在语言上泛起出单向活动的特征。维西县当局一位藏族事恋人员对记者说,“我用藏语跟他们交换,他们能听得懂,但我却很逆耳懂他们的语言。”
据相识,汉语是塔城镇通用的文字;境内各藏传释教寺院内则通用藏文,老小僧侣皆习藏文;纳西族村寨请东巴“作法”时,利用东巴文,朗读东巴经;傈僳山寨举办原始宗教祭奠勾那时,用傈僳文书记录;而“玛丽玛萨人”则利用玛丽玛萨语。
连年来,维西县当局拨出专款用于“玛丽玛萨人”的新农村建树。跟着白马雪山自然掩护区的成立,“看神川热巴、观滇金丝猴、赏玛萨风情”成为了塔城镇吸引旅客的一句响亮标语,玛萨风情园、玛萨山庄等旅游休闲设施也应运而生。(完)
【编辑: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