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化扶贫”模式下的衡水脱贫攻坚战(2)
在对接市场过程中,政府主要承担引导与服务责任,整合市场信息、明确市场需求、引进推广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政府引导与支持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品种和规模,采用订单式生产。
衡水市还采用“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的方式,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收益更稳定、干劲更足,同时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以饶阳县的葡萄产业为例,该县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组织带动作用,将松散的贫困户组织起来,把全县79个贫困村组建成43家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销售管理模式,使葡萄品质得以提升,群众收益得到保障。
此外,饶阳县采取“抱团”学技术的方式,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对贫困户进行传帮带,带动170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该县设施葡萄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4.2万亩增加到2016年的1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葡萄种植基地。2016年,饶阳县有3089户贫困户1.1万贫困人口通过设施葡萄实现稳定增收。
“一户一案一台账”的“定制化扶贫”模式
衡水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衡水市剩余贫困人口769户、1705人,推动实现人均纯收入2020年6月底达到4000元以上和“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
为全力推动衡水市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衡水市对剩余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案一台账”管理,逐户制定脱贫方案和帮扶台账,可谓“定制化扶贫”模式,让“干什么”更精准。
此外,在“一督一包八帮扶”工作机制下,凝聚全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施策,让“如何干”更有效。强化市领导督导,县乡领导干部对剩余贫困户包联全覆盖,通过帮扶责任人“直接帮”、驻村工作队“定点帮”、派出单位“援助帮”、行业部门“政策帮”、民营企业“结对帮”、社会组织“爱心帮”、村两委干部“带头帮”、亲戚邻居“情感帮”的方式,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实现如期脱贫。
前不久,作为贫困户王清梅一家的直接帮扶人,武强县财政局驻村第一书记范建军根据其家庭实际情况,为王清梅的丈夫安排了工作,又联系了吴沙洼村手套扶贫车间,免费为王清梅培训手套加工技术,并通过县扶贫办为其购置了缝纫机。目前,王清梅每月有400多元收入,夫妻二人年收入达13000多元。
截至目前,衡水市已对剩余未脱贫户全部建立了扶贫脱贫台账,并逐户制定了脱贫方案。其中有劳动能力的397人,通过外出务工、公益岗、临时岗实现就业393人。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强化兜底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资产收益、集中供养等措施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同时,衡水市通过“一县一课”的形式,把扶贫产业送到群众“家门口”。组织开展“产业扶贫攻坚月”行动,力争做到防疫不松劲、产业就业不停歇。
衡水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通过视频会、片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各县市区进行政策解读和产业动员培训,引导贫困户发展玫瑰花、辣椒和金银花、杜仲等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各县市区也加大了特色种养产业的奖补力度。
此外,衡水市建立起可自动预警的防贫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把防贫对象基本信息、预警信息、审核结果、帮扶结果等数据形成完整的数据链,通过市县乡村四级纵向预警、各有关部门之间横向联动相结合,达到了“数据共享、监测预警,分级管理、协同救助,主动发现、精准防贫”的目标。目前,该系统共监测非持续稳定脱贫户、非建档立卡低保户、非建档立卡低收入边缘户、分散供养特困户和剩余贫困户五类人员62388户、109701人,已救助63户63人58.17万元。
“我们将确保贫困人口上半年全部达到脱贫条件,下半年狠抓巩固提升,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衡水市委书记王景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