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人工圈养大熊猫被放归自然 系成都范围内首
成都12月27日 (王鹏)人工圈养大熊猫“琴心”“小核桃”27日上午在成都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放归大自然,这是首次在成都范围内放归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
记者了解到,放归之前,两只大熊猫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天台山野化培训圈接受了系统的野化训练,前几日工作人员分别对它们进行回捕以及体检。检查结果显示,大熊猫“琴心”体重达64公斤,体长117厘米;大熊猫“小核桃”体重62公斤,体长99厘米,两只大熊猫生长发育及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放归当日,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着鹅毛大雪。10时55分,大熊猫“小核桃”的笼门首先被打开,短暂的犹豫后,“小核桃”头也不回奔向了大雪中的山林。随后,大熊猫“琴心”的笼门被打开,很快它便消失在记者的视野中。
大熊猫“琴心”走出笼门。 安源 摄
据悉,中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到2017年底,先后分11批次对25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放归9只大熊猫,成活7只。先期放归的大熊猫,不但生存状态良好,还实现了跨保护区、跨局域小种群的长距离扩展,为中国野培放归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将经过野化培训后的大熊猫放归自然是降低局域小种群灭绝风险、复壮野外种群的重要手段,难度远远高于其他野生动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张鸿文指出,此次在都江堰开展的野化大熊猫放归活动,是把前期小相岭山系的成功经验在岷山山系进行推广。
张鸿文表示,十多年前,都江堰成功放归了救护的野生大熊猫“盛林1号”。如今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琴心”和“小核桃”也从这里出发奔向大自然,再次把局域小种群复壮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两只大熊猫放归自然后,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组成的监测小组将立即着手对它们进行跟踪监测,收集相关数据,开展野外研究,了解它们如何逐步适应新的野外环境,融入野生大熊猫种群。
同时,相关科研人员将继续加强保护管理工作,并在不断增加大熊猫野化放归数量的同时,开展放归效果评估,总结放归经验和成果,不断推进大熊猫放归自然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实现大熊猫野外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