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6年,记者来到云南鲁甸
6年前,云南鲁甸地震使得震中龙头山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6年来,从抢险救灾到恢复重建,再到脱贫攻坚,龙头山镇的面貌大为改变:修建了结实的抗震房、学校、高速路;培育了花椒产业,为农户送来技术,提高了农户收入;改善人居环境,鼓励群众参与公共事务……龙头山镇不仅脱贫摘帽,还走向了乡村振兴。
“杨记者,你可好久没来了!”再见李善云,已隔数年。重回鲁甸,远望震中龙头山,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地震。
2014年8月3日,这座乌蒙小镇因为地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抢险救灾到恢复重建,再到回归常态,龙头山镇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还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山还是那山,房已不是当年的房
再回龙头山,是个大晴天。近处的镇、远方的山,还有恰到好处的云,最适合航拍。远眺龙头山,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讲起了龙头山这6年。
民房,学校,政府办公房。这是当年龙头山恢复重建的顺序。
在此之前,龙头山镇政府已经六易办公地址。
“救灾帐篷先给群众”。震后次日,办公楼严重受损,干部撑起两把遮阳伞,伞下就算是龙头山镇党委政府办公处。从外地连夜赶回龙头山镇的李善云,跟同事在太阳伞下收集群众需求、对接援助信息。此后,从帐篷到活动板房再到老中学宿舍楼、租住民房,赶在完成灾后恢复重建截止日前,李善云和同事们才正式搬入办公房。
珍贵的坝区,留给了群众。龙头山镇党委政府办公房建在了半山腰上。对办公场所用地吝啬,换来的是民生项目的格外大方:龙泉中学的操场中央,是硕大的足球场。“这样的足球场,在咱们西部乡镇中学可不多!”李善云说这话时,透着股骄傲。
6年前,我在采访后的“记者手记”中写道:“发展才能更好地抵御天灾”“赶走贫困,对抗灾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工作要做”,如今,7级不倒的抗震房、即将开通的高速路,让6年前的期望成为现实。
光明村村民龙祥文家的土坯房在地震中彻底倒塌。如今搬进了抗震房,龙祥文的安全感又回来了:“一开始的时候遇到余震就往外面跑,现在知道房子结实,不用怕小余震。”
前3年得益于灾后恢复重建、后3年又赶上了脱贫攻坚,持续的投入改变着龙头山。“6年前你进村,好多村子都是土路,现在到行政村的道路全都做了硬化;6年前你到小组,好多地方没手机信号,现在龙头山的网络信号组组通。这房、这路,归根到底是各级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李善云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咱们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树还是那树,种植户却多了技术
6年前,地震发生时,勤劳的光明村人因为在山上采摘花椒,躲过了一劫,花椒树因此被光明村人视作“救命树”。
如今,小小花椒树,已经成长为致富大产业,椒林几乎长满了整个光明村的适种区域。2014年以来,光明村花椒种植面积从3700亩增加到了1.3万亩。平均亩产值超过8000元,更是让光明村人看到了“亿元产业”的希望。
“以前也种,但是产量低;而且不好卖,就算卖也卖不上高价。”在龙祥文看来,光明村能发展起花椒这样的准亿元产业并不容易,他说:“多亏了谭书记!”
光明村党总支原书记、龙头山镇副镇长谭德军为了增加群众收入,劝群众改种花椒。可由于此前农户零散种植、疏于管理,卖不上价,群众并不支持,甚至村干部帮忙种下的花椒,也被农户拔掉,“洋芋卖不掉我还能自己吃,花椒卖不掉我咋吃?”为了说服反对者,谭德军组织的赴重庆花椒产业考察团,一半是反对种植花椒的农户。“看了种植基地,知道能种;去了花椒批发市场,知道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