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西深度贫困地域的脱贫故事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8-21 21:19:35
浏览

  新华社太原8月21日电 题:黄地皮上朝阳花开——来自山西深度贫困地域的脱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赵东辉、晏国政、王飞航、孙亮全

  105岁的庞玉英坐在新家的炕上,向前来探望她的村子干部拱手叩谢。固然耳朵有点背,也不大能说清楚话,但她眼睛发亮,满脸笑容。

  老人的儿子闫全高说,自两年前从20多公里外的大山沟里搬出来,母亲一直很兴奋,“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

 

  自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域脱贫攻坚座谈会以来,山西已有30多万名深度贫困群众,像庞玉英母子一样辞别贫困。

  本年2月,山西包罗10个深度贫困县在内的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深度贫困县贫困产生率由18.4%降到0.45%。

  攻坚,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山西最北端,天镇县,燕山、太行山交汇处。

  74岁的米薪关镇石羊庄村贫困户袁生将记者拉进他的新房,打开了话匣子。“我太爷给我爷爷留了三间‘崖打窑’,我爷爷给我爹碹了三间土窑。我住了泰半辈子土窑,没想到70多岁了,共产党给我盖了三间大瓦房。”他说。

  三间新瓦房,框架布局,建在平地上,接近公路。一间的窗户底下盘着晋北人习惯住的大炕,房外尚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院子。“住着安详、利便,比老院何处许多几何了。”袁生说。

  沿着高卑的土路,袁生带着记者来到他位于半山坡上的老院落。哪里残存着三孔土窑洞、一处土坯房和破砖房。

  年月最久的土窑洞依崖而建,多半已经坍塌。土坯房和破砖房也是破烂不堪。“其时修砖房,用了3000块砖,都是赊返来的,我用了整整3年时间才还清账。”他说。

  从土窑到瓦房,承载着几代贫困群众的安居梦,更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誓言的活跃写照。

  三年前,山西省将主要位于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两个会合连片特困区内的天镇、广灵、兴县等10个贫困县,列为深度贫困县,作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一连打好政策、资金、项目“组合拳”,多办法展开会合攻坚。

  “村集团的财富‘早餐工程’方才起步……项目标康健成长还离不开李书记,我们自发挽留李书记留下来。贫困户代表:康永林、刘兰英、康洪则……”

  2019年6月,兴县蔚汾镇南通村的数十位干部群众代表,向市、县两级组织部分写下申请书,请求将村里的第一书记李翠叶第二次留任。

  在吕梁市事情的李翠叶和丈夫刘志军2015年主动请缨,别离到贫困村接受第一书记,成为吕梁山上的“扶贫伉俪档”。

  当时候的南通村组织软弱分散,村支部连办公场合都没有,村里干部群众也瞧不上李翠叶,都说一个姑娘醒目啥?“步伐一点一点想,工作一件一件办。”李翠叶这样说。

  几年间,南通村建起了村级阵地、卫生所、勾当广场、自来水管网,完成了棚户区改革,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元增至近万元。如今,李翠叶成了每家每户无话不谈的“知心大姐”。

  战吕梁,上太行。一批像李翠叶这样的“吕梁新英雄”“太行新勇士”,教育贫困群众向深度贫困进军。

  新生,辞别“熬不到头”的苦日子

  “一孔窑洞挤三代,一颗药片治百病,一身布衣穿四季,一顿细粮过新年。”这曾是山西深度贫困地域贫困群众疾苦的影象,庞玉英和闫全高母子对此感觉更深。

  搬进广灵县南村镇周图寺移民村之前,他们住在山上旧村的三间破石头屋子里。30多户村民靠着山坡地种点胡麻、莜麦和土豆,靠天用饭,有时连种子都收不回。

  闫全高说,山路欠好走,车也不上去,已往一年最多下山三次,买米、面、油、盐和输液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