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33次入山扶贫 凉山孤儿们有了“张妈妈”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9-06 00:29:09
浏览

  中新网杭州9月5日电(记者 李典)走到那边,张俊兰城市带上那盏小小的火油灯。这次,来到2020第六届中华慈孝文化节的现场也不破例。接管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张俊兰说那盏火油灯时刻提醒着本身,偏远的大山深处,尚有一群艰巨求学的孩子在期待。

2003年张俊兰为凉山民族中学贫困生送去助学金。受访者供图

2003年张俊兰为凉山民族中学贫困生送去助学金。受访者供图

  1997年,身为《天津日报》记者的张俊兰第一次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贫困地域举办调研采访。一踏进大山,面前的一幕幕让她惊心动魄:在六万多平方公里的凉山,男女老小光脚走在山地上,只能吃水煮土豆,住处往往阴暗湿润、四面透风……

2005年张俊兰受读者在凉山筹建第二座但愿小学。受访者供图

2005年张俊兰受读者在凉山筹建第二座但愿小学。受访者供图

  半个多月的采访,张俊兰深入到一家家农户之中,体验着他们最真实的日子。从凉山回到天津后的那段时间被张俊兰称为“一生中最惆怅的日子”。“我整夜整夜做梦,梦见凉山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大水……闭上眼,就会听到山寨里的土鸡在黎明前发出凄怆、悠长的啼叫,叫得令人心碎。”凉山的一幕幕情形,让她无法忘怀。

2006年张俊兰在凉山村子事情。受访者供图

2006年张俊兰在凉山村子事情。受访者供图

  于是,张俊兰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了凉山系列报道中。一篇、两篇、三篇……一提起笔,想到大山里孩子的眼神,她的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恍惚了一张又一张稿纸。终于,从1997年10月9日开始,她的五篇“凉山纪行”系列报道见报。

2007年张俊兰与孤儿班的孩子们别离时,孩子们泣不成声。受访者供图

2007年张俊兰与孤儿班的孩子们别离时,孩子们泣不成声。受访者供图

  紧接而来的,即是不断的热心电话和读者来信。“那些报道让各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凉山,各人纷纷捐钱捐物。”张俊兰说,当时在天津农村的12个郊县,很多村子、学校、构造单元、企业天天都有以情系凉山为主题的勾当在举办,介入辅助凉山的读者达数万人,“有些甚至是贫困区的农夫拿着老乡们捐出的一分、一角、一元、两元凑成的五千多元送过来。”

  被读者们的善良传染着,也被大山牵挂着的张俊兰花了几个月时间接听电话、整理捐赠信息、编写跟踪报道……一批批来自天津的衣物、文具被绵绵不断寄往凉山。这时,张俊兰在思考:若想彻底改变内地的落伍面孔,只有通过教诲才气提高人们的素质,改变凉山的将来。

  1998年1月,张俊兰带着筹集到的16余万元的但愿小学建校资金再次来到凉山,内地人说,“真想不到这个女记者会返来,回到数千里之外的重重大山内里帮我们。”彝族乡亲捧着彝族盛装在县界上期待她,把她看成远方的亲人。在村子的泥巴墙上,她看到了人们自发张贴的口号:张俊兰记者志愿新闻扶贫落笔重千均,宣传凉山辅助彝乡义举永驻黎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