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青海攻陷深度贫困碉堡的故事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9-19 17:28:38
浏览

  走向我们的小康糊口|高原上绽放的光线——来自青海攻陷深度贫困碉堡的故事

  新华社西宁9月19日电 题:高原上绽放的光线——来自青海攻陷深度贫困碉堡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陈凯、王大千、陈炜伟

  青海,是民歌中“那遥远的处所”,受平均4000米以上高海拔等自然条件所限,这里也成为决斗“三区三州”深度贫困的重要阵地。  

  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新华社记者在2020年夏秋之交来到这片山宗水源的地皮,凝听浩大江河、广袤牧场、搬家新村的反响:一个个脱贫故事,在离天最近的高原大地上,定格成像,汇聚成光。

  “搬家新村成了网红点”

  从省会西宁驱车向西南偏向行驶5个小时,景致也从高楼林立的都会酿成了一望无际的高原草场。

  邻近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城,一派秀美气象让记者途中疲惫尽消:一个坐落在碧绿草原中的村庄映入眼帘,一排排色彩鲜亮的藏家民居犬牙交织,村中央建有一块尺度足球场,正在踢球的孩子们追逐嬉戏……

  天空分外透亮,人们笑声爽朗。

  作为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家安放点,这个名为“安多”的风俗文化村占地1500亩,安放有涉及48个村的853户、3421名农牧民群众。休闲广场、贸易作坊、电商基地和村子旅游富民设施等配套,让搬家群众有了“从未享受过的好日子”。

  “以前老村里,土屋子黑乎乎,用火油灯。如今在新屋子里,用电用水再也不发愁啦。”65岁的藏族阿妈周德打开话匣子就不断,陆续串藏语让认真翻译的内地扶贫干部直呼“跟不上”。

  周德已往住在黄河峡谷边海拔3000多米的曲什安镇塔洞村,到县城要翻过好几座大山,说起其时艰巨的日子,周德直摆手。

  为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在国度扶贫政策支持下,2017年兴海县投资2.1亿元打造了安多风俗文化村这个易地搬家点。

  2018年秋天,周德和贫困户村民们一起搬到安多村。“山上的草场都流转出去了,每年2000多元的租金。”周德掰着指头算收入,“女儿在村里当保洁员,外孙女上小学天天校车接送,我看病全报销,尚有低保等津贴,家里年收入有3万多元。”

  虽语言不通,通过翻译交换却很顺畅。当记者提到“建档立卡”“低保”等词汇时,出格熟悉这些汉语字眼的她,眼里放着光,老是在笑。

  采访临竣事,她还追出门来,询问记者:“免费医疗政策好,这一点你们记下了吗?”

  兴海县扶贫开拓局局持久先太说,放下牧鞭的村民们正在当局引导下,努力成长旅游等多元财富,这个新建的搬家村两年来年人均增收2.16万元。

  黄河蜿蜒曲折,从兴海县向东300多公里,流经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

  两年多前,尖扎县依黄河阵势建成了有251套住房的易地搬家安放点——德吉村,全县7个乡镇30个村的251户、946名藏族群众走出大山,搬到这里。

  德吉村的蓝天,一碧如洗,成排的衡宇中央是文化广场,旁边高峻的黄河水车渐渐动弹。如今,德吉村实现了从易地搬家村到“网红景点”的转变,旅客络绎不停。

  记者走进卓玛太家的民宿,院落里有优雅的木屋,屋内藏式土炕毗连取暖的藏式铁炉,奶茶咕嘟嘟冒着热气。

  “就像阳光照进我的家。”卓玛太这样形容国度扶贫政策。以前一家7口年收入不敷1万元,在内地扶贫干部辅佐下,他利用“关门是家、开门是店”的民宿策划模式,本年暑期旺季天天进账高出3000元。

  “德吉”,在藏语中意为“幸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幸福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