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草案反思:莫再让普通案件变成庞大舆情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9-22 11:06:14
浏览

  李心草案反思:莫再让普通案件变成庞大舆情

  ■ 调查家

  若最开始的接警办案人员也能将脚踏实地贯串于办案始终,李心草溺亡案恐怕也不会搅起这么大的舆论波涛。

  案发1年多后,公家等来了李心草溺亡案的落槌之声。9月21日,该案一审果真宣判,被告人罗秉乾因纰谬致人灭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附带抵偿63257元。李心草母亲暗示,将继承上诉。  

  昆明警方同时回应了“案件前期观测取证进程中是否有履职不到位的环境?”等6大问题,对该案事发颠末、来龙去脉、办案依据等,做了具体还原。而公家对此案起初办案马虎的关怀,也获得了官方呼应,16名民警被问责处理惩罚。

  回过甚看,该案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两个字:遗憾。遗憾于生命在青春正好的年数雕残,也遗憾于这起案件泛起的失衡——舆情澎湃,案情却很简朴,没有强制猥亵,也没有做局侵害。而被告人罗秉乾之所以包袱刑事责任,跟之前猜疑的“强制猥亵”“侮辱”无关,只跟其应对不力有关:

  在李心草呈现寻常回响后,“只是采纳劝说等一般安慰行为,没有采纳相应的有效救济法子”;为制止贫苦及包袱救济用度,“未采用报警、送医的公道发起”,“回收打耳光的粗暴方法”为李心草醒酒,致使其情绪越发不稳,最终造成危害效果。

  这些有其不寻常之处,但难言怪僻。剥离网上添油加醋加的“戏”后,该案底色就是一起醉酒溺亡事件,曝光后却成为舆论核心,很难不让人要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一起普通案件会变成这么大的舆情?

  究其原因,当然有受害人母亲借助微博发声、以网络气力追问公理的“借力”因素,但更要害的,照旧有关办案人员在案件前期处理中的许多问题。

  好比,该案发案后“纰漏定性”。

  2019年9月9日破晓刚刚发案,有关人员即电话告示受害人亲属,死者原因是“相约投江”“醉酒自杀”。问题是,这时司法判断结论还没作出,两天后才发明其遗体,自杀照旧他杀也未定性,“相约投江”“醉酒自杀”一说从何而来? 这番定性中的轻佻立场,跟敬畏生命的应有立场之间显然有“温差”。

  又好比,法律办案“不足走心”。

  凭据李母的说法,现场办案人员没有第一时间组织搜救,看了现场就走了;就连尸体都是她在公益组织辅佐下找到的;李心草在酒吧被人摁在椅子上的视频,被办案方调取后却说“跳着看的,没有留意到这一细节”……而案发1个月后,直到网络曝光,该案迟迟“未见下文”,也跟受害人家眷的迫切脸色之间形成了落差。某种水平上,也正是这些马虎,“灌溉”了澎湃舆情。

  值得留意的是,案情得以复盘后,被不少人认为是“反转”;尚有些人因对当事人的治罪量刑与预想有别,仍有微词。事实上,其所谓的“反转”只不外是因为本来的信息并不充实;而法令定性与司法处理惩罚,也得有一说一、脚踏实地。

  不行否定,有关部分在罪名掌握上有“重复”,但这并不能说明后续办案不当真,而是按照事实还原度与证据完整度的实时调解,这无损依法办案的底色。而若最开始的接警办案人员也能这样,将脚踏实地贯串于始终,恐怕也不会搅起这么大的舆论波涛。

  复盘该案,从有关部分提级侦办,到市级查看构造同步参与监视,从市公安局督察支队牵头创立事情组举办专案倒查,到一人判罪、16人追责,该案最终走在了正确的法治轨道上。

  但该案走过的“弯路”、留下的教导,不能不反思和罗致:对付各式案件,办案者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令为准绳,恪守法治底线,类型办案立场,制止让案件巨大化,让自身公信力在“事不闹大不重视”中白白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