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研究者整理编写二百万字西南联大史料
80后研究者整理编写二百万字西南联大史料
原汁原味的“联大”,牵动了你我的神思
◎朱原
热爱联大的人傍边,80后的龙美光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他花了十五六年时间,孜孜矻矻博览群书,地毯式地汇集有关联大的文字。2018年出书了作为第一批“阶段性成就”的、一套9本的《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影象》,另有“十数万字未及整理”。
早些年便传闻云师大有个收书藏书的狂人龙美光,一直没有见过面。厥后在旧书市场上终于见到了,个子不高,能言爽利。仍然在淘书,一摞摞一沓沓,抱着、搬着,不亦乐乎。听说不止一周一次,只要有时间城市处处去淘,家里堆得小山一般。
美光老家地处边远农村,字纸金贵,五六岁打仗到的第一本书是《新华字典》,以后爱上念书,爱上一切有字的印刷物。循着书的踪迹,他一步步走进城镇,走到中学,走到大学。
为什么舍得受这个累,吃这个苦,美光说:“联大的研究更有赖于文献资料的支撑”,所以他做了这个事,这也就是《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影象》这套书出世的来由地址。
没有相当的眼力、脑力,甚至体力,做不出这套书
感激美光,孝敬出他多年的保藏。这套书涉猎之广,用力之勤,没有相当的眼力、脑力,甚至体力,是无法做出来的。他以一己之力,一己之苦,为读者节省了几多时间、精神,无法估计。
真不知道这么些质料是怎么找出来,怎么发明的?因为时间的长远,因为印数的稀少,因为非正式出书的一过性印行。
太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微小刊物,如1938年广州的《孤岛周刊》;姑且刊物,如“湖南省学生会合练习总队政训委员会1938年8月印《张主席言论集》”;内部刊物,如《云南省当局公报》《联大通讯》《南开级友》;好景不常的特刊,如1945年5月的《联大悠悠体育会周年·五四眷念特刊》之《五四断想》;有的可能爽性叫做传单、宣传品。非正式印行的,如《英才的陨灭》“选自《保密公路海外段工程糊口纪实》,保密公路第二工程处编印 1945年发行”。
有的是连载,隔几天载一次,那就得跟踪追击了,一直追到竣事,泛起上一篇完整的文章,如《从长沙徒步到昆明的日记》,“选自《见闻》1938年九月五日第三期、九月二十日第四期、十月五日第五期”。有的还跨年了,如《记张荫麟》“选自《史事与人物》1948年7月糊口书店初版本,‘附记’前的内容又载于1946年12月23日天津《大公报》及《人物杂志》1948年第一卷第11、12期合刊”。有的文章编者按照40年月的初版,又参考了90年月从头出书的小我私家专集做了校订。真的累哦。
有的文章在几个报刊都刊登过,编者颠末甄别,选用了一个应该说较好的版本。偏偏有的文章用在差异报刊上,还别离用了差异的标题,这就加重了事情量,明是选一文,却翻阅了数文。没有掘地三尺的工夫和一双火眼金睛绝难办到。这就为生存文献资料、为操作资料、为研究汗青立了一大功。
尚有整理、打印的苦等等就不说了。
冷得受不了,操场上打一回球
在下是这套书的受惠者之一,只就本人最感乐趣的略举一二。
因为都是其时当事,所以失真变形的几率小得多。我们好像伸手便摸到彼时的心跳,可望可及。我们身临其境、细致而微地看到现场糊口。
吃是最大的问题。都知道联大壁报多,不曾晓得有过一个报名就叫做《用饭》的壁报,“那上面都是专门接头奈何弄钱交炊事费,最经济的用饭法的问题……联大的壁报从没办过这么好和受同学们普遍宽大接待的,然而任谁看了都要为之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