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节省7毛钱“走断腿” 如今一半村民有了小汽车
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庙坝村的脱贫之路 为节省7毛钱“走断腿”如今一半村民有了小汽车
华西都会报-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谭钰欣 实习生 刘航 重庆南川区庙坝村报道
“30年河东,30年河西,莫欺少年穷!”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庙坝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程坤祥,对着华西都会报、封面新闻记者动情地说道。
三十多年前的一天,程坤祥到鱼泉乡(现山王坪镇)服务,被一个同龄人在背后喊“高山棒”。因为庙坝村地处大山深处,村民又出格穷,“高山棒”是一种带有嘲讽意味的称号。“其时我年青气盛,硬生生追了好几里路和他争执了一番。”程坤祥说,回过甚来一想,其时的庙坝确实太穷了,才让别人看不起。
如今,庙坝村以种植黄连、笋竹,养殖中蜂和村子旅游为主要财富,发动内地群众脱贫致富。从2014年到2019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5倍,80%的村民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一半的村民拥有了自家的小汽车。乡村面孔日新月异,村民糊口红红火火。
程坤祥说,此刻各人都以“高山棒”自居,前两年他去注册农家乐名字的时候,发明“高山棒”居然已经被人抢先注册了,“腰包鼓了,各人的自信心就足了,还愿意当这个‘高山棒’哩!”
曾经
吃不饱饭,出行未便
9月22日,秋分时节,天空飘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蒸腾的雾气弥漫在山间,把庙坝村也裹了起来。
程坤祥的小儿子早早起床,筹备开着家里的车,下山去水江镇买些肉。中午,自家农家乐“遥泽居”要欢迎城里来的客人。程坤祥一个劲地嘱咐儿子:“此刻固然路好走了,但也要当心,开车慢点。”
57岁的程坤祥是土生土长的庙坝村人,世世代代糊口在这片地皮上。
“三元庙坝石旮沓,红苕洋芋包谷粑”,庙坝村因为地处接近武隆区的大山里,位置荒僻,又处在高寒地域,再加上村里耕地少,村民们已往只能依靠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等旱地作物维持生计,但这些农作物不敷以让他们吃饱穿暖。
吃不饱还不是坚苦糊口的全部,出行同样未便。“望获得屋,走得人哭”是庙坝村人编的顺口溜,真就是山高坡陡,没有成型的公路。
哪个村民想去邻社的亲朋家串个门,早上出发,中午才气到。至于到乡坝里赶场,就更是一件大工作,凡是天不亮就出门,天黑后才回家。当年,程坤祥最大的空想就是吃得饱饭,坐得起7毛钱的公交车。
改变
财富调解,腰包鼓了
乘着改良开放的春风,脱贫攻坚军号的吹响,大山深处一个个新思想抽芽了。
程坤祥固然只是初中结业,可也算庙坝村少有的“文化人”。1992年,程坤祥被选为村委会主任。那年,不到30岁的小程意识到庙坝村不能再继承穷下去了。他发明,平均海拔1300米的庙坝,泥土和睦候均适宜黄连的发展。
说干就干,程坤祥率先在村里种植了2亩黄连,一方面是摸索积聚黄连种植技能,另一方面也给村民起示范浸染。1995年,程坤祥的黄比年收入就高出了2万元。在他的发动下,全村种植黄连50亩,仅此一项,农夫就增收70余万元。庙坝村乐成迈出了财富成长的第一步。
2007年,程坤祥再次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已是中年夫君的老程又动员村民增加黄连种植量,使全村黄连种植面积到达100亩。随后,山王坪镇党委、当局看到庙坝人的尽力,也努力帮扶,礼聘来中药材种植专家,组织村民开展黄连种植技能培训。庙坝村的黄连种植业在当局与村民的配合尽力下成长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