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国际业务——银行哲学要义之九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04 00:00:00
浏览

  《中国金融》|银行国际业务——银行哲学要义之九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21期

  作者|弘毅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业务的开展,国际金融活动越来越频繁和引人注目。银行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依托实体企业“走出去”,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商海外业务,共谋全球发展。同时,要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合作,让人民币跟着“走出去”。在推进国际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银行要树立国际信贷思想,制定自己的国际信贷规则,严控相关风险。

  第一,把握国际金融业务的本质。国际是抽象的,民族或国家才是具体的、真实的。国际金融的本质和基础是民族金融和国家金融,准确地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金融之间的关系。如果某一天,世界上只有一家中央银行,一种货币,一个支付系统,那么,国家和民族金融的划分就失去了意义和依据,或者说,国际金融完全还原为统一经济体内的金融。

  国际金融规律。规律即必然性。国际金融规律,包括汇率变动规律、资本流动规律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规律等。但真正能体悟、把握事物尤其是社会事物发展必然性的人和机构凤毛麟角。国际金融市场没有“常胜将军”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汇率变动、资本流动、收支变化……都是利益规律作用结果和具体表现。不过,亿则屡中,让圣人叹服者几稀矣。

  国际金融活动的两面性。国际金融是国际活动尤其是国际经济活动的产物,为国际经济活动服务。一方面,国际金融活动的正面作用非常明显,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活动的需要,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活动的负面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不公平:货币地位的不平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自行代行世界货币职能;市场规则制定及市场组织本身高度集权于少数国家;支付系统和金融经济信息系统存在垄断;等等。总之,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事实上控制着某些国际金融活动,从而使之成为发达经济体进一步“盘剥”发展中国家、转移自身危机的一个强大而隐蔽的工具和平台。

  结算货币的选择与国民财富的转移。如果国际贸易双方各自的货币或者双方共同选择的结算货币价值不变、价格如汇率等保持稳定,那么,双方的国民财富都不用担心因货币价值变化、价格波动而发生不公平转移。因此,选择何种货币作为结算工具完全无所谓。如果其中一方货币价值变化、价格波动,例如,因为货币滥发而发生贬值,那么,选择该货币结算,意味着对方国家利益损失,意味着对方外汇储备贬值和国民财富转出。如果结算和储备选择的是第三方货币,如美元,那么一旦美元贬值,贸易双方的国民财富都会遭受损失。美国政府视美元强权、世界货币地位、国际结算和各国央行储备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原因即在此。

  国际金融业务拓展原则。银行发展国际业务,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一要借助国家力量,配合国家对外战略。二要总部直营,在开放度高的城市设分支机构,知行合一,集中力量。三要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拓展业务,避免好高骛远,盲目出击。四要开展尽职调查,做到独立判断。在此特别提醒一点,双方领导人见证不等于担保,谅解备忘录(MOU)不等于合同。五要设立多种还贷方式,不拘泥于某一种。例如,可以以物抵贷,加大进口,包括消费品;可以外转内、债转股,扩大实体企业海外投资;可以贷转租,拓展海外种植基地等,不必坚持贷钱还钱、“见钱”才“眼开”。

  第二,防范化解主权债务危机。银行的国际贷款业务一般分为商业贷款和主权贷款。商业贷款存在市场风险,主权贷款存在国家风险。特别是后者,政权不稳、战乱、贫困、制裁等,都可能成为风险之源。防控这类风险要有专门的办法。除了依靠政治、军事、外交等力量外,银行自身也要心中有数,未雨绸缪,主动作为。

  政治与银行。做银行不是搞政治,但是不懂政治绝对做不好银行。政者,正也。国际风云变幻,政局动荡,政权更迭,废债、赖债,时有发生。银行并不参与政治,但政治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构成威胁,所以不能不关心政治。主权债务,客户是外国政府、政权。由于空间距离、语言障碍、制度差别、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规避风险的难度更大。因此,银行在主权信用业务上,要更认真、更谨慎,下更大的功夫去规避风险。双方国家领导人见证国际信贷投资活动签字仪式,是对合作本身的认可和期许,不是项目评审,不是担保,不是贷后管理。出现不良,债权银行自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切不可本末倒置。

  主权债务违约。一个人会欠债,一个企业会欠债,一个国家也会欠债。一个国家欠债不还,称为主权债务违约。除了政治原因如新政权不承认旧政权的债务以外,主权债务危机一般与过度负债、评级误导等分不开,通俗地说,借债度日、寅吃卯粮是不行的。化解主权债务危机的方法,包括通货膨胀、本币贬值、延期支付、债务重组、债券回购、债务减免、诉讼斗争、削减公共开支、私有化等。而市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的方法,包括评级下调、抬高筹资成本、压低交易价格等,直至市场禁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国家无信,亦不知其可也。在国际债务市场上,“无赖”是存在的,因此,强力是必要的。强力存在的目的,并非掠夺和侵害他国,而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

  银行贷款与进口。化解主权债务危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外债转内债,银行和进口商联手,主动加大进口,以物抵贷,是最实在的,也最受债务国欢迎。第一,有助于实现资金与物资平衡,海外风险内陆化。第二,有助于实现外债与出口平衡,不会造成所谓债务陷阱。第三,有助于实现外汇储备与进口平衡,减少本币贬值压力。第四,有助于提升进口国居民生活水平、财富积累水平。因此,比较而言,银行与进口商互动被视为最佳选择。

  化解主权债务危机的关键。主权债务危机大多源于巨额消费性债务,源于政府财政赤字。因此,债权银行或者债权国新增贷款要注意用途把控,即新增贷款只能用于生产性、建设性项目。化解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办法,还是提振债务国经济,提高偿付能力。坐吃山空,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国际金融组织援助,债权国进行债务减免、延期,都是有效的方法,但对国际信用秩序的破坏和契约精神的伤害难以估量。化解债务危机关键还是“还”。不过,“还”的方式方法,可以灵活掌握,不一定非要采取货币形式不可。仅从财政收支角度寻求债务危机化解方案,是不够的。财政收支表实际上是政府的现金流量表,并不是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化解国际债务危机,要盯钱,更要盯物、盯资源、盯土地等,如,也可以接受土地、山林、岛屿出租等抵债。

  第三,全面防控国际业务风险。国际业务风险表面上看是国别风险、信贷风险,实际上是人文风险、国民风险、营商环境风险。在国际业务领域,银行的客户包括自然人、法人、外国政府等,对于每一笔国际信贷损失案件,都应该认真剖析。

  充分了解客户。“了解你的客户”,是信用发生的基本前提。以贸易融资为例,贱买贵卖,批零结合,是商人采用的基本方法,是流通资本的本质特征。银行需要确保贸易行为是真实的,即要求贸易商提供采购合同,并向供货方、海关确认,同时,要求贸易商提供经销商、代销商名录和协议,并掌控经销商、代销商账户,从而确保销售款优先归还银行,那么,贸易融资风险就是可控的。一般来说,借款人“无力”还款是假象,真实的情况往往是欺诈、洗钱、转移资产等。实践证明,借款人是私人企业,实际控制人与自然人合一,注册地在免税岛或不发达地区、信息残缺、信用结构难落实、项目天花乱坠等,通常风险较大。

  强化客户管理。银行需要全面梳理、动态监测国际业务客户及实际控制人信息,对客户进行精准分类和管控,总结归纳其特点。其中,防控国别风险是银行国际业务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银行可以将一个国家视作集团客户,将每一笔贷款的情况记录在案,定期评估其风险,在此基础上参考同业信息,确保国别风险始终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同时,要加强对违约客户的信息管理,做到四个全覆盖,即时间全覆盖、客户全覆盖、事项全覆盖、属性全覆盖,这是全面系统思维在客户管理领域的体现。明确三大违约客户类型,即借款人、保证人和实际控制人,区分两大违约事项,即“重大”与“一般”,从而形成“3+2”国际业务违约客户划分模式。此外,必须改变“关门办银行”的情况,同业信息要共享,尤其是要在同业内部通报违约客户信息。同业竞争只是一方面,同业合作、共同维护合法权益,是绝对需要的。

  谨慎参与国际衍生品市场。事物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异化”是其中一个生动例证。我们常说的“事与愿违”,也是这个道理。金融业的异化现象不胜枚举。例如,大宗商品价格、资金股票价格、利率汇率等波动频繁且剧烈,为了套期保值、发现价格、锁定成本,总之为了稳定,人们设计了衍生品市场。然而,事实证明,它们已经开始异化。投机者即非现货交易者进入越多,异化越严重,市场越不稳定,风险越大。偏离现货市场越远,盈亏数量及风险敞口越大,与拥有现货优势的人对赌失败的可能性越大。国际衍生品市场更是如此。在那里,法律、交易所、登记结算公司、会员席位、规则等,都受制于人,如果再考虑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情形,损失可能更大。

  合理控制外汇风险敞口。银行有人民币资产,也有美元等外币资产。由于年终决算一律用人民币结算,因此汇率变动会形成外币资产的浮盈或浮亏,这就是所谓的外汇风险敞口。处置外汇风险敞口的基本方法是,削减即卖掉外汇资产。然而,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方法。最好的办法是,根据汇率走势买卖外汇,做多或做空,获取资本利得。当然,这需要具备较高的水平。所以,简单地削减,可以说是忠厚老实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无能和懒惰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