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联涛:疫病大流行揭穿当前制度的冷血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11 00:00:00
浏览

  作者:沈联涛

  市面萧条,难见起色。过去40年来赖以进行经济分析和政策考量的理论,如今都不再灵光。当前急需结构革新而不是渐进式改革。

  以上这些意见听来都是常识,若出自原教旨社会主义者或右翼民粹主义人士之口,则无足为奇。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说法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超越增长:走上新的经济发展路径》。该组织颇具权威,历来被看作富裕国家俱乐部。

  该报告由经合组织秘书长安吉尔·古里亚授意,在一个经济学家咨询小组指导下撰写,且是经合组织“应对经济挑战的新路径倡议”的一部分。该咨询小组的经济学家们,对过去40年来主导了经济政策制定的主流新古典思维提出质疑。这是建制派所做出的最为坦诚的自白,认识到其思维并非无懈可击,而且变革不仅无可回避,且十分紧迫和必要。

  基本上,经合组织意在范式转型,即脱离当前的新古典主义发展模式,转采一种将人的福祉、环境可持续性、经济韧性和对新出现风险的适应能力摆在首位的发展模式。而新古典主义注重的是GDP增长,忽略了人(不平等)和星球(生态破坏和气候变暖)。

  富裕国家和发达国家总算醒悟过来,意识到在过去十年中,它们经历了一系列危机:生产力下降、不平等加剧、债务金融化、破坏性技术到来、就业缩水和生活质量下滑,此外还有内战、疫病大流行、自然灾害频现,甚至全球战争的风险也在攀升。但为何他们对上述危机熟视无睹?而金字塔底层的人民,也即人口中的40%,他们日复一日地承受着这些危机所带来的苦痛。

  经合组织的报告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当前这套经济范式。

  决策者们仍执迷于追求GDP的数量增长,而完全忽略了质的进步,即对人类福祉和地球未来的保障。托马斯·皮凯蒂考察不平等问题的杰出著作《 21世纪资本》提出了一个浅显易懂的观点,即资本主义更珍视资本而不是人,劳动力变成了另一种用来剥削的商品。更糟糕的是,资本主义自始便无法摆脱其殖民主义特性,无厌的剥削欲望促其染指新的地区,所采取的手段最初是炮舰,后来是金钱,最后是思想控制,更甚者则是将大自然也视同一种可供剥削利用的商品。

  这一权势博弈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从未有过改变。一旦实现征服,便将土地用以分赃,人民则被战胜者奴役。但当征服者之间因利益未能均沾而发生争执,更强大的那一派会攫取更多。而受损害的则是所有人,甚至包括大自然。

  长此以往,明里人均GDP在增长,但在过去40年中,全球收入最高的10%(尤其是那1%),从中获益程度却远远超过了全部人口的另一半,他们成了垫底者。此外,不仅贸易和全球化的收益分配不均,好工作也大量外流,被转包给其他国家工资低廉的工人,本国失业者过着收入无着的日子,甚至连医疗保险都不堪其负,这些问题无人关心。

  被疫病大流行所揭穿后,当前制度之冷血令人震惊——今年全球将有100万人死于非命,但这无关紧要,真正被看作迫在眉睫的事情,是推高GDP以赢得选举。

  因此,经合组织重新审视经济增长和经济理论的宣言值得赞许。经济学必须更具综合性(跨越多学科),经济决策则必须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升人的福祉,削减不平等和增强制度韧性。简而言之,“需要一种同时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和保障地球未来的发展道路。”

  愿景鼓舞人心,政策也雄心勃勃,结果却往往不堪。经合组织这篇关于增长的宣言,对于经济政策为何无法兑现其承诺,则有些含糊其辞。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都避之不及的领域,因为他们更愿意专注于“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当经济学家忌惮于向权力吐露真言,那么经济学这门专业学问也就失去了它的旨归。同理,当政治家不能与人民坦诚相见,又如何担得起政治家的名号。

  疫病大流行全方位展示了世界所承受的苦楚。联合国于2015年就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而盖茨基金会在新发布的《目标守卫者报告》中,追踪了17个指标的完成情况并指出,“多种灾难叠加,雪上加霜”,导致世界几乎在每个领域都走向倒退。就经济领域而言,尽管各国政府抛出18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以恢复增长,但到2021年底,世界GDP可能下降12万亿美元甚或更多。仅仅2020年,就会有37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以每天收入不足1.90美元为标准),为连续20年的进步画上句号。问题根源是结构性的,采取渐进改革措施根本无济于事。

  解决全球疫病大流行和经济衰退的显而易见且合理的方案就是相互合作,但是极化的政治成为合作的障碍。实际上,现在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凌驾于经济议程之上,那就是国家安全议题得到强调,军事开支攀升,战争风险增加。经济谈判的主题曾仅限于贸易和财政领域,而今却被关涉技术机密的国家安全议题所主导。只需阅读兰德推出的《未来的战争》报告,便可知晓美国决策者已经在评估与中国或美国敌对国家开战的可能。

  战争亦是政治,只不过要通过暴力手段来实施。有鉴于此,我们已经从政治和经济之间择其一的两难困境,走进又纳入了国家安全和国防问题的三重困境。但沿着战争之路走下去,对整个世界来说绝不是什么好结果,因为战争不仅会践踏生命,破坏世人之生计,更会戕害我们脚下的星球。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数百万人丧生,但当时很少有人虑及战争对地球的伤害。

  换句话说,早期的战争还只是具有一些破坏性,而暴发于核大国之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则将关涉人类生存。如果多数人失去生命,经济增长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我们确实需要新的经济范式,但是除了经济增长,我们还需要思考(并切实践行)那种关注所有人福祉的新范式,同时摒弃乱擂战鼓的行径。

  (作者为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香港证监会前主席;翻译:臧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