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科技创新要持续聚焦硬科技 解决“卡脖子”难题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12 00:00:00
浏览

  本报记者 朱宝琛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在11月10日举行的“2020硬科技生态战略发展大会暨硬科技金融实验室成立仪式”上,与会人士表示,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的重点要持续聚焦硬科技,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我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

  硬科技是指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上,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的应用场景,能代表世界科技发展最先进水平、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

  当前硬科技的代表性领域包括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

  “中国的产业龙头应该打造硬科技产业生态,没有硬科技的冠军企业,整个产业是有问题的。”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米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从人口红利走向创新红利,未来需要更多的硬科技企业,充分发挥科研实力和研发能力,解决硬科技和“卡脖子”的问题。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掌舵人、中科院创投董事长吴乐斌表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驱动发展是当今中国最佳甚至唯一的战略选择。随着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脑科学等科技的兴起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到来,中国有可能实现换道超车,但是仍然要为避免“卡脖子”而继续努力。

  他同时提出,科技生态体系就是要打造从知识海洋到资本海洋的体系,在这一体系里要把三种人(科技人、企业经营人和投资者或者银行家)和四种钱(政府的科研经费、企业资本、保险和贷款)放在一起,让三种人和四种钱发力,帮助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产业。

  那么,硬科技的创新生态,如何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去构建它、完善它、打造它?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董事长刘克峰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是一定要继承好创新内容;其次是要协同产业链,解决产业里面共性的、基础的卡脖子的问题,是硬科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第三,资本链方面要融通各类创新资本,硬科技需要坐“冷板凳”才能攻克,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要迈过“死亡谷”,不管是母基金还是创投资本,要做耐心资本,陪硬科技一起走。

  资本市场在助力硬科技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最为典型的就是科创板的推出。科创板在定位上突出硬科技特色。从已上市公司情况看,一批处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标杆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或已进入审核阶段,产业聚集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包括券商等在内的一些机构,也在这方面发力。招商证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王炳全透露,招商证券准备启动“羚跃计划”,助推初创企业尽快成长,进入资本市场,目标是每年培育100家“羚跃计划”企业,争取三年到五年培养500家。

  “我们还是希望把一批企业推到科创板上,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王炳全说。

  然而,投资硬科技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一般来说,从硬科技企业的发展曲线来看,在起步发展的前5年到前10年,投入和回报率成反比,甚至还要经历亏损。不过,虽然前期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但硬科技企业一旦能够实现商业落地,就是指数型增长,并能够迅速成为行业龙头。同时,由于高壁垒和长周期的积淀,硬科技企业将难以被其他企业超越。

  对此,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李浩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硬科技早期投资的考验在于专业和耐心,专业度体现在需要对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双重判断,同时更需要在经营管理层面为科技企业赋能。

  “耐心的考验,是由科技创新的‘指数型增长’规律导致的,硬科技企业前期投入大、增长慢,突破成长节点后则会迅速成长,耐心资本尤为重要。”李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