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冠危重症康复者:社会对他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19 00:00:00
浏览

  彭志勇也想借机告诉所有新冠肺炎康复者:“你们的体内没有病毒了,你们是健康和安全的,不要有心理障碍,要正常地和家人朋友相处。社会要给他们以温暖的拥抱。”

  新京报记者 解蕾 沈彤

  作为一个新冠肺炎危重症康复者,石长江对其他人的目光还是有些介意。他戴上口罩、帽子和一副眼镜出门,不停地用帽檐遮住花白的头发。

  今年1月底,石长江被确诊新冠肺炎,中南医院ICU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是他的主治医生。在彭志勇记忆中,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石长江几度徘徊在生死边缘,但石老先生总是在第二天又挺了过来,成为病房里坚持了最久又从鬼门关里闯过来的危重症患者。

  如今,出院后的石长江还不能摆脱吸氧机,每天在家里进行呼吸控制训练,身体渐渐好起来。但他始终担心自己是否完全康复,会不会影响家人。

  11月4日,石长江穿上了最体面的西服来到了武汉中南医院。在和彭志勇这段长达三小时的对谈中,石长江消除了内心疑虑。

  对话

  你们的体内没有病毒了,你们是健康和安全的,

  不要有心理障碍,要正常地和家人朋友相处。

  社会也要给他们以温暖的拥抱。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奋战在SARS、禽流感疫情一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带领中南医院ICU团队,在中南医院、雷神山医院共救治150多名危重症患者,约75%转出ICU,其中约10位做过ECMO的患者康复出院。

  生死真是一步之遥,

  任何事都没有必要去斤斤计较。

  要感恩社会,感恩周围的人。

  武汉人,65岁,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2020年1月底被诊断为新冠肺炎入院,先后在武汉市第七医院、中南医院ICU病房、雷神山医院ICU病房进行救治,几度徘徊在生死边缘,又从鬼门关闯过。6月18日出院,现在家中进行康复锻炼。

  “正常地去社交,该抱孙子就抱”

  住院时,别人打听病情,石长江和亲戚就会回答是“冠心病”,“不要说是新冠”,尽量不造成恐慌。回家后,为别人的安全考虑,石长江一般会告诉朋友不要来,网上聊一聊就行。邻居不打照面,在小区里也尽量不提这个事。

  直到现在,石长江还有这方面的顾虑,心里总是没底。现在的他很少出门,生活质量很低。彭志勇宽慰道,其实好多人都有这个顾虑。“你们是没问题的,你看现在我们两个人面对面,我也没戴口罩,所以你们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很安全地融入社会,正常地去社交,该抱孙子就抱。”

  石长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想告诉整个社会,你们是安全的”

  作为新冠危重症康复者,石长江有些介意其他人的目光,也不敢再看疫情期间的影像,他用“不堪回首”来描述那段日子。石长江和当时的抗疫患友,还有一个群,里面全是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的新冠群体,他们经常在里面交流。

  这样的担忧并不止存在于石长江身上,在彭志勇主任进行的随访和项目研究中,绝大多数人存在心理创伤,担心有后遗症、害怕被家人和社会歧视,有人失眠、有人患上忧郁症,甚至有自杀倾向,心理干预必不可少。

  “亲临死亡时,很大一部分人都会受到冲击。如果内心不够强大,根本就受不了。”彭医生说,所以这当中一定要有心理干预。

  彭医生想告诉所有康复者:你们的体内没有病毒了,你们是安全的,不要有心理障碍,要正常地和家人朋友相处,社会要给他们以温暖的拥抱。

  “能活过来,家庭就是最大的牵挂”

  昏迷中的石长江对自己的险境一无所知。他的记忆只停留在2月9日插管的那天,之后就像是进入一个长长的梦境,把病房当作了老家的康养所,看到小护士以为是孙女在做志愿者。印象最深的是小孙子在耳边朗读古诗,一直呼唤,“爷爷,我等你回来。”

  主治医生彭志勇说,多亏了他内心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才能最终活下来,也给医务人员创造了抢救的机会。

  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4月18日,像是经历了一次无比艰难的长途跋涉,一睁眼过去了三个月。

  聊到未来的打算,石长江说希望通过锻炼能够完全脱氧。等到身体恢复了,能去接孙子孙女上学放学,这就是最大的愿望。

点击进入专题: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