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网络舆论的“江湖”中 没有人是赢家?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20 00:00:00
浏览

  近日,安徽马鞍山一名男童被车窗玻璃卡住脖子,凌先生和工友在现场进行了安抚和施救。凌先生作为施救者之一,将现场情况拍成短视频上传网络,事后被男孩母亲徐女士以侵犯隐私为由要求删除。此事引起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男孩母亲是恩将仇报,有人则认为隐私保护不可或缺,一不小心就会影响他人生活。

  其实,此事的是非曲直并不复杂。其一,凌先生救助男童是善举,而家长将孩子单独放在车内是失误,凌先生想要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作警示无可厚非。其二,凌先生把没有打码的救助视频放在网上确实有失妥当,还因为徐女士的“恶劣口气”拒绝删除视频,这确实是不应该的“斗气”之举。

  两人都认为事件在网络上的持续发酵给自己带来了伤害,凌先生认为自己遭受了网络暴力,而徐女士则受到了来自于亲友的责难。可以说,网络舆论的“江湖”中,没有人是赢家。

  跳开事件本身,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互联网带来的新媒体环境,才让事件获得被广泛讨论的机会。在信息无障碍抵达的社交媒体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被放大、成为热点,而这种聚集了戏剧冲突、恩将仇报、多次反转等因素为一体的事件更是如此。

  2018年8月20日,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的安医生及其丈夫在一个泳池内与一个男孩发生冲突,之后安医生夫妇的个人信息遭人曝光,引发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5天后,安医生吞下约500片扑尔敏,自杀身亡。一些网络曝光从法律上来说未必侵犯隐私,但普通人因卷入热点而被迫曝光,的确会招致诸多额外压力。

  理论家鲍德里亚在《冷记忆》中写下:“我们不再处于美德的时代,而是处于虚拟现实的时代。”纯粹由网络架构的超真实社会听起来荒谬,拟真社会征兆的显现却绝不是一个笑话。互联网已不仅是虚拟社区,而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的“技术义肢”。在这样的条件下,互联网中的一切活动和现实活动对人的影响如出一辙。

  科幻小说《三体》中的“持剑人”,指的是战略威胁武器的控制者。在虚拟社区和现实世界重合的今天,很多时候“吃瓜群众”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围观群众的参与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堪称观看即参与、围观即审判。

  “力量越大,责任越大”,既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舆论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膨胀,那么无论是前端举着手机拍摄的“传者”,还是屏后兴奋吃瓜的“受者”,都需要小心行使新媒介赋予的权力,谨慎围观。

  陈禹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1月20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