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千年之谜” 一个洛阳人的9年追逐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4-01 21:20:01
浏览

  “窑具、残灰、烧结面、匣钵、磨具一应齐全,这里应该就是五代十国后周时期柴窑的窑厂窑口了!”3月22日下午,我国著名陶瓷专家、今年92岁高龄的厦门大学叶文程教授,站在河南郏县一处古窑遗址前,兴奋地对着同行的数位文物考古界专家学者连连点头。现场的人群中,河南郏县疑似柴窑遗址的发现者、洛阳社会科学考察探险研究会会长王少天双手微微颤抖,内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河南郏县疑似柴窑遗址的发现者王少天

  一周后,当洛阳网记者对王少天进行专访时,再次谈论到叶文程教授的结论,王少天依旧激动不已:“河南郏县的古窑遗址若能被确定,相当于揭开了柴窑的千年之谜,是一件能够震惊国内外考古界的大事,并且,根据文献记载,郏县在五代十国后周时期归洛阳管辖,这也将给洛阳历史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小碟子”的偶然邂逅,换来9年的不懈追逐

  在父辈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王少天就对文物及考古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古瓷器,他最喜欢去的地方便是古玩市场,有时细细观赏,有时看看热闹,有时也会“淘淘宝”。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淘”到一个颇有年代的小碟子,淡青色、上有细纹、胎釉同源、表面如水光披上……与以往接触的古瓷器多有不同,让他爱不释手。

  “当时不知道这个‘小碟子’是什么瓷种,但隐隐觉得不是凡品,后来我抽空就去翻阅古籍文献,它的特征就和古人描述的‘柴瓷’对上了。”提起柴瓷,王少天如数家珍:柴窑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统治者柴荣以之姓氏命名的御窑,其所出的“柴瓷”珍稀贵重,被后世人称为“瓷皇”。但因柴荣早逝,柴瓷烧制时期较短,目前全世界尚无一件瓷器被公认为柴瓷成品,且柴窑也下落不明,留给后人无限的猜测与遐想。因此,柴瓷又被称为“史上最神秘瓷种”。

  史料中用“四如”来形容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明代曹昭在其所著《格古要论》中,也具体描绘为“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因此,王少天认为,自己收藏的“小碟子”,同史料、古人所描述的柴瓷形质是相符的,为了进一步“验明正身”,他开始帮助柴瓷“寻根溯源”。

  无数次失望收获一次惊喜,柴窑“千年之谜”期待破解

  自2012年起,王少天开始四处收集疑似柴瓷瓷器,同时寻找柴窑遗址。从一个“小碟子”到收藏多件疑似柴瓷、从对柴瓷文化的一无所知到谈起柴瓷滔滔不绝、从野外考古的“门外汉”到成为搜寻古窑址的“行家里手”……9年里,王少天用脚步丈量出柴瓷的历史脉络,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通柴窑之谜的“最后一公里”。

  当王少天脑海中的“时间轴”转回2017年9月的某天下午,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酷夏余温犹在,他独自站在河南郏县水磨村一处土坡下,随身携带的包里装着几片指甲盖大小的淡青色瓷片,映入眼帘的则是一个小型的圆拱形窑洞——俗称“馒头窑”。此时,他的心中百感交集:“没错,终于找到了!就是这儿了!”

  “走过崎岖,才知平坦;经历风雨,方见彩虹。”这句话可以说是王少天9年来为柴瓷“寻根溯源”的深刻总结。“最初找柴窑的时候,我全靠古籍文献里提供的‘只言片语’,如大海捞针,走过不少弯路。后来一次次总结经验后顿悟,既然书中没有明确记载,那也许是不知名的小窑址。”接下来,王少天重新明确找窑的关键方向:洛阳与开封周边,沿河地带,且附近村民捡到过类似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