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北京全市、90%准确率的蚊虫叮咬指数是这样测出来的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27 18:47:07
浏览

  今年夏天,北京市气象局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手发布“蚊虫叮咬指数”,每天给市民提供蚊虫叮咬风险等参考信息。这也是继飞絮指数、花粉指数、汽车尾气指数等之后,“天气预报”大家族新添的又一项“生活指数”。

  每天的“蚊虫叮咬指数”是如何预报出来的?准确率究竟有多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气象局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专家。

  怎么测

  “灯诱”+“人诱”

  7月16日,北京“蚊虫叮咬指数”首次发布,对未来3天的蚊虫叮咬风险进行预报,并据此提出不同等级下相应的个人防护建议。

  北京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副所长张勇解释,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吸引蚊虫的主要原因之一,每个人虽然有差异,但无关血型、性别等因素。每个人的汗液分泌出的一些特定成分,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吸引蚊子,这跟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但有一些人,确实更容易招蚊子:比如运动员或者块头比较大的人,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量更大,更容易招蚊子;还有爱出汗、体温相对高的人,以及穿深色衣服的人;再有就是不爱洗澡、体味较重的人也更易招蚊子。不过,张勇表示这些研究目前还处于基本定性阶段,并没有到很具体的程度,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寻找规律。

  蚊虫飞来飞去,这个叮咬指数究竟怎么测?凭“人体实测”吗?“只要有二氧化碳,就能吸引蚊子。”张勇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开始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来监测蚊虫了。

  二氧化碳诱蚊灯法

  二氧化碳诱蚊灯是一台模拟人体二氧化碳呼出量的监测设备,配备有光源,连着二氧化碳气瓶,还有一个诱捕蚊虫的收集笼。

  之前采用光诱捕法,除了蚊子,还会招来蛾子、甲虫等昆虫。二氧化碳不同,它只招蚊子,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来监测蚊虫,敏感性更好、准确度也更高。

  每天日落前一小时和日落后一小时,是蚊虫活动的高发期,每隔一旬(10天),“二氧化碳诱蚊灯”就会在这两个小时间被放置在室外。根据蚊虫的活动特点,诱蚊灯一般会放在公园、居民区、旅游景点等区域的草丛、竹林、水边等。目前,全市共挑选了100多个不同环境的监测点。

  此外,全市还有140多个点位,采用其他方法监测幼虫和成蚊。张勇说,幼虫都在水里生长,如果能提前消灭,就能更有效地控制住蚊虫的密度。一般幼虫监测的点位会设置在建筑工地、公园的大型水体等,都是有水的地方。

  人诱停落法

  对成蚊的监测,还会用到一种“人诱停落法”。监测人员一般会选择在花房、建筑工地、汽修厂等环境下“暴露”自己来吸引蚊子。白天,专业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来到蚊虫比较多的地方,当蚊子落在身上时,就用电动吸蚊器吸走,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计数、统计分析,以监测蚊虫的密度。

  张勇告诉记者,北京白天和晚上活动的蚊虫种类不太一样,白天一般是黑色身体、伴有白色条纹的花蚊子多,学名叫“白纹伊蚊”;而晚上多是淡色库蚊,也是北京最常见的一种蚊子。

  难在哪

  找来10年蚊虫监测记录做对比

  一天,市气象服务中心的气象服务首席尤焕苓在社区里听到了一段关于蚊虫的科普,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她感觉蚊虫的生长规律跟气象因素或许有着某种联系,尤其是蚊虫高峰期跟北京的高温、降水等天气吻合度高。于是,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就向北京市疾控中心求助,找来了10年的蚊虫监测记录,与气象记录进行对应分析。一比对发现,蚊虫的密度和气象因素之间关系密切。就这样,研究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