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山路已成摩托撒野路?摩托文化不应是无规则文化(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8-25 17:39:01
浏览

  峻峰是30多年的老司机,也有摩托车驾照。他回忆自己当初学车经历时说:“我们当年,一学学半年,师傅不但教技术,还教开车的道理。山路怎么开,说得清清楚楚。现在,教得容易,学得轻松,可考完本就全忘了。”

  “我现在已经很少去山里了,车太多,秩序又乱,太危险。”自行车骑友小飞对山路有些恐惧,“山区的道路条件受限制,绝大多数路段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再遇上宽大的公交车,空间就更小了。”

  小飞说,北京有些山路禁摩,比如妙峰山。有些郊区,专门开发了自行车道,比如通州。这些地方,可以比较放心地骑自行车。但他也坦承,自行车骑友圈里,也有喜欢追求速度,喜欢在跑山、放坡中寻找刺激的,这些骑友同样应该遵守交通规则。

  就在上周日,小飞自驾汽车带着孩子去了一趟北部山区。来回路上,就开了五个多小时。沿途看到的交通状况,让他直摇头,甚至短期内不想再去山区游玩:“山路上体验不好,开车会很累。我觉得不管是什么车,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山上,安全一定是第一位。”

  观点

  遵纪守法才能长久

  网络热传的摩托车拉烟视频,摩友七哥也看到了,他一直反对摩托车圈内有些人把这种炫耀的视频当成摩托车文化,“你拉烟漂亮了,没想过道路安全。”

  七哥很喜欢摩托车,喜欢自由的驰骋,但前提是遵纪守法,注意安全,“玩得安全,才能长久。”

  他说:“自我取乐也好,夺人眼球也罢,都不应该出现。无论是法律层面、道德层面还是安全层面,我都反对这种行为。”

  摩托车文化是外来文化,有些摩友追求车辆的昂贵、速度的比拼,炸街、炫技。“这种增加了摩友自己的存在感,自己找到了刺激,但是并不能让公众理解,更不能让多数人接受。”七哥认为,中国的摩托车文化,还是应该基于人,以人为本,“不以车的贵贱论高低,不以行驶的速度论英雄。安全驾驶,首先让公众接纳你,而不是反感你。”

  北京明心心理咨询中心于天一告诉记者,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压力大。再加之疫情和雨季的影响,市民们一看到晴天,自然而然会对郊区、对山区有向往。

  而进入山区后,规则意识开始淡漠。“规则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心理学上说,学习规则有两个途径,一是模仿,一是试错。在城市里,我们可以学到遵守规则有什么好处,违反规则有什么坏处。”进入山区以后,即便有一些警示路牌,但是人在压力被释放后,对警示的关注变弱了。

  “在山区,我们去寻求放松,对自身的约束变少,外部约束可能也变少,所以很容易违反规则。甚至有些人,还存在一种心理,尝试去违反规则,追求刺激,释放压力。”于天一认为,不管在城市还是山区,释放压力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冥想、可以运动,但都不能无视规则。尤其是安全意识,不能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放松。(记者 孙毅

 

原标题:京郊山路已成摩托撒野路?摩托文化不应是无规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