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里见“真章” 铁路养护不“简单”
工作室里见“真章” 铁路养护不“简单”
新春走基层
在大多数人眼里,铁路养护是费力下苦的粗活,顶多就是铺石子压钢轨,哪有什么“科技含量”?
新春前后,科技日报记者在洛水河畔两家铁路局创新工作室一番探访,印象大为改观。
延安工务段是中国铁路西安局以工务为主最年轻的专业化站段,主要承担着包西线、甘钟线、黄韩侯线共计979.992公里的铁路线路养护工作,其中有157.68公里站段岔特线、526座桥梁、198座隧道……作业区内沟壑纵横,人烟稀少,条件艰苦。
2017年10月成立延安工务段探伤车间“王亚明创新工作室”是该段探伤专业的创新平台,地处爱国将领杨虎城故里蒲城县孙镇,以助理工程师王亚明的名字命名,主要解决钢轨探伤专业的技术难题、改进探伤方法和排除疑难伤损。
“80后”王亚明入职以来,累计排除线路重伤钢轨100余处,从没有发生过责任漏检事故。
“铁路上的每一根钢轨与每一条钢轨焊缝都有详实‘户口’,其上场、运行和维护等信息应有尽有。”王亚明介绍,陕北和渭北高原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气温骤然升降对铁路钢轨平稳造成先天性挑战,尤其是季节交替时节更为突出,集中表现是容易折断;有些钢轨有先天性制造缺陷,内有微小气泡或者非金属夹杂物,经过列车疲劳碾压,也容易造成折断;部分钢轨受到外部冲击或者砸伤以及施工中的划痕等,这些轨道安全隐患若不及时查验,一旦发生事故不堪设想。
为确保安全,该段对辖区线路按照每位探访员每天10公里的“工作量”进行包段划分,压实责任,一寸钢轨不剩。
“列车提速,运量加大,对国家和个人是莫大的效益,但对铁路钢轨探伤工而言,工作强度翻倍增加。”王亚明感慨,春运阶段以来正值“北煤南运”“西油东送”和“滚滚人流”交集。“全民过年,我们过‘难’,但万家灯火被节日点亮正是我们铁路人的夙愿,我们认了。”
成立于2015年4月的延安工务段重点车间“陈玉创新工作室”,总共不过10人,但他们的创新“账本”不简单:共计完成创新成果24件,其中科技研发项目7件、自主研发项目11件……其变截面异形夹板装置、安全智能铁鞋柜、自滤式抽油装置等众多装置已经在应用中产生了良好效应。
研发的线路道碴清扫装置获得“陕西省QC质量成果二等奖”;“DWL-48大型养路机械液压马达轴改进”项目荣获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各种奖拿到手软。
“这个是获得‘西安铁路局科技创新优胜奖’的智能铁鞋柜,在延安工务段重点维修车间所有轨道车组推广应用后,再未发生过铁鞋丢失、带鞋运行等重大安全隐患,保证轨道车安全运行了32万公里。”工作室的人员骄傲地向记者介绍,“去年我们还完成了产品升级,增加了语音控制系统,它的表现就更好了!”
陕北小伙景文瑞是延安工务段重点车间轨道车抢险突击队的骨干成员之一,他与来自甘肃的朱智飞、四川的张红荣和内蒙古的施海宝共同被编成一个“动车组”应急小分队,主要任务是运输路料,防灾抢险,应急救援,常年工作和食宿在轨道车上,如同海员一般,出车没有归期,但4人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完成任务,他风趣的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家虽小而心宽,人不同而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