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流行的屁股针为什么消失了 网友:童年噩梦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22 10:04:01
浏览

  说到打针,不知道你脑海中浮现的是“往屁股上打针”还是“往胳膊上打针”呢?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朋友来说,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给屁股上来一针吧。

  而现在,似乎很少打屁股针了。最近,关于#小时候流行的屁股针为什么消失了#在微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那么,小时候打的屁股针真的消失了吗?一起来看↓↓↓

"屁股针"是啥

为啥以前小孩子常会打"屁股针"?

  所谓的“打针”,在临床上被称为“注射”,根据部位不同,分为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内注射等。

  “屁股针”其实叫做肌肉注射,是一种将药物直接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可以使药物快速吸收和分布。先来看看几种注射方式的区别:

  肌肉(肌内)注射——适用于打“屁股针”、接种新冠/狂犬/HPV疫苗、注射肉毒毒素等,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屁股(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大腿外侧(股外侧肌),进针角度为垂直90°。

  皮下注射——适用于注射胰岛素、接种麻疹疫苗等,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大腿外侧等,进针角度为45°。

  静脉注射—— 适用于打吊针输液、输血等,注射部位为肘窝、手背、足背等,进针角度为25°。

  皮内注射—— 适用于接种卡介苗疫苗、青霉素皮试、麻醉、注射水光针(手打)等,注射部位为前臂掌侧下段、上臂三角肌下缘等,进针角度为10°-15°。

  那么为何小孩子多数情况下会打"屁股针"呢?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大腿股外侧肌发育较好,肌层丰厚,伴行大血管神经较深。臀中肌和臀小肌的肌层也较厚,且附近无较粗大神经血管;

  儿童臀大肌较薄,坐骨神经相对表浅,但等到能够行走以后,臀大肌也会逐渐发育变厚。

  而与此同时,儿童的上臂三角肌通常小而薄,不如屁股那么适合扎针。

  所以小时候常打"屁股针"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你屁股和大腿发育得相对更好、肌肉更厚,便于药物吸收,也不容易伤到骨头和血管神经

为啥 "屁股针"现在不多见了?

  既然"屁股针"还是比较适合儿童,为什么现在不怎么采用这种注射方式了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疼痛感更强烈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记忆,小时候注射完屁股针后,可能屁股还会连续疼两天,有些人打完屁股针后直接没办法坐着,情况严重的甚至要趴着睡觉。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对于疼痛的耐受性也有所差异,有人觉得没什么,但有人却认为这简直是身体难以承受的疼痛。

  另外,以前的注射设备针头较粗,加上反复使用造成磨损,注射体验很差,会带来更大且时间持续更长的疼痛感受。

  如此痛的领悟,也让一些孩子还没等到针落在屁股上就会吓得哇哇大哭,而且需要父母强制摁住……

图片

挣扎哭闹导致注射困难,容易出现疼痛、红肿、化脓等局部不良反应。

  屁股上虽然肉比较厚,但是神经也多,自然疼痛感更强烈,随着医疗的发展,多改成在肩膀部位注射。

2、"屁股针"打不对也有多种风险

  "屁股针"也不是想打就能打的,当注射部位有硬结、皮肤感染时,就不适合打屁股针。

  如果肌注深度不够使得药液滞留累积、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肌注等,可能会引起肌注硬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