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用栓字造词竟写出栓Q 网友:过度使用手机(3)
姚金菊还提到一个重要原因——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在防范网络黑话与谐音“梗”入侵方面存在一定的教育缺失。许多家长对网络黑话的了解并不深入,甚至存在误解,认为这些只是孩子们之间的玩笑或时尚。这种认知不足导致家长在发现孩子使用网络黑话时,难以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同时,家庭教育中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网络行为和网络素养的监督和引导。
“在学校方面,一些学校德育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难以有效应对网络黑话等新型挑战。此外,一些学校忽视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未能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素养。”姚金菊说。
加强网络源头治理
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针对中小学生滥用网络黑话、谐音“梗”的现象,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接连印发通知,打击治理网络黑话进校园情况。近年来,一些地方中小学校也陆续采取相关措施规范师生文明用语。
“大风可以吹起一只气球,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江苏南京一小学语文教师曾针对网络“烂梗”频现校园的现象,开了一堂主题班会。她把跟风说“烂梗”的孩子比喻成空心、没有思考能力的气球,引导学生要做有思考、有判断的蝴蝶。
“你想做蝴蝶还是气球?”这一问题,让不少学生陷入了思考。
“治理中小学生滥用网络‘梗’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姚金菊建议,依据国家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各地网信、教育部门可强化协同联动,针对互联网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合力,畅通举报渠道。
蔡海龙认为,要解决青少年语言污染问题,必须首先对网络语言的集中地带如社交平台、网络社区和网络游戏等进行源头治理,对于面向青少年的主播、青春偶像等群体的网络表达尤其应当予以重点规范。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或个人,应当依法给予罚款、注销账号、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许可或营业执照等。
他还提到,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网络语言和谐音“梗”的流行常常涉及对人格和隐私的侵犯。学校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围绕保护人格尊严和隐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学校可以结合热点舆情事件开展教育,组织学生对流行网络语言和谐音“梗”进行解剖分析,引导青少年做出理性选择和正确的价值评价;向青少年传达其网络参与的行为界限、违反相关规则的法律后果,促使其遵守行为规范,避免做出侵权行为。
蔡海龙建议,学校应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青少年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表达能力,引导其正确评价和使用网络语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适当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更多关注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同伴交往和友谊;创设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增加青少年与社会的密切接触,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对于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
“家长也可以通过日常交流、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等方式,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语言,避免在家庭环境中滥用网络‘梗’。”姚金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