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刘小勇 让货车也用上ETC(2)
因为要采集数据,刘小勇常泡在试验场,大家都叫他试验场“钉子户”。最长的一次是今年过年前,他待了整整一个月,直到腊月二十八才回家。即便在平时,团队成员们说,刘小勇工作到晚上八九点是常事。
刘小勇的踏实严谨,让四维衡器的技术人员吝晓龙印象颇深。“有一次做实验,我们认为跑的车次数据已经差不多了,但刘老师认为还不够,用同一种方式又继续跑了三四个小时的数据,他一定要确保数据算法的可靠性。”吝晓龙说。
刘小勇师从施仁教授。施仁教授与万白五、胡保生等学者一起组建了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导师身上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对刘小勇影响很大。“如今施老师80多岁了,仍常到教研室看看,关心学生培养、学科发展的近况。”刘小勇说。
如今,刘小勇也想把这样的科研精神传给后辈。在学生焦勇博看来,老师刘小勇工作起来就是“拼命三郎”,每晚都要到11点以后才离开教研室。“学生都熬不动走了,可刘老师还在忙。”焦勇博说。
本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朱凡煜 胡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