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2% 传统产业走新路(2)

光山新闻网 山阴新闻网 2019-04-02 09:38:23
浏览

  “你们咋都不在家?”尖扎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海洋急忙给开农家乐的村民夏吾东智打电话。“我们都在县城培训哩,教种藏茶,你忘了?”“嗨!”海洋一拍大腿,“德吉村今年夏天准备搞花海旅游,需要种茶工,一个月开2000元工资,村民们一听都跑到县城参加培训去了,你看积极性多高!”

  德吉村,这座建村史不过一年多的新村,251户村民分别来自尖扎县7个乡镇30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人口超过90%。“他们以前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自然环境恶劣的大山深处,通过扶贫搬迁到这个海拔不足2000米、黄河岸边的移民新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可谓天翻地覆。”海洋告诉记者。

  如今的德吉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村。2018年,德吉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万元,其中村民直接增收就超过250万元。

  转变深度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力,青海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根本手段。“目前,青海藏区已实际搬迁安置3万户、11.4万人,今年底有望全面完成‘十三五’搬迁任务。”青海省扶贫开发局规划财务处调研员申寿昌告诉记者。

  光是搬迁还不够,当地还大量开展技能培训。截至目前,青海藏区累计实施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2.13万人次,促进农牧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岗。以旅游业为例,目前青海藏区已有98个村通过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现了整体发展、稳定增收。

  藏乡也有“海归”了

  政策引领 重点产业解难题

  藏乡也有“海归”了。

  “我夏天去西宁开时装发布会,邀请你来啊!”1993年出生的东格央宗拉姆,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提前邀请记者。她曾在国外留学,主修国际贸易、辅修时装设计。去年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泽库县创业,在县扶贫产业孵化园开了一家服装厂,专做安多藏服,员工大多是当地贫困户。

  东格央宗拉姆说,“政府推出了房租优惠、设备购置、人力成本补贴等很多政策,截至目前厂子的销售量已有14万件,我主要负责设计和经营。”至于生产,已经交付给手艺精湛、工作认真、业已升任厂长的贫困户东毛措。“厂里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干好了一个月能挣近万元。”东毛措说。

  在政策和机制引领下,年轻的“海归”和年长的阿妈,都找到了新角色和新路子。类似的企业,孵化园已培育了10家。

  青海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加快推进藏区扶贫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县特色产品生产能力弱、龙头企业少、贫困户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青海投入资金4.6亿元,实现藏区贫困县扶贫产业园全覆盖;一次性投入资金3.29亿元,在藏区658个贫困村建立村级互助发展资金,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今年青海脱贫攻坚的重点在深度,难点也在深度。”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表示,“这种难,难在产业培育,难在就业稳定,难在思想转变。”

  东格央宗拉姆和东毛措的故事,为破解这“三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接下来青海将强化政策机制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实施以牦牛养殖加工、青稞种植加工、光伏项目带动、民族手工艺品、特色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五大产业三年扶贫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光伏扶贫减贫带贫机制,引导贫困村利用村级光伏电站收益,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公益岗位,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此外,完善“扶志资金”实施方式,对积极主动脱贫的贫困户给予生产奖励,引导“贫困懒汉”进行思想转变,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