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底 四川藏区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6%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4-03 10:19:09
浏览

  位于川西高原的四川藏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典型的“贫中之贫”。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间紧,任务重。遵循高原藏区的既有优势,培植产业就能事半功倍。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农牧民从此安居乐业。守住好生态,打好旅游牌,藏区旅游业风生水起。

  走进四川藏区,脱贫攻坚的干劲随处可见,经济发展的活力正在涌动。

  四川藏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面积占四川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四川藏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方病高发区和生态脆弱区于一体,32个县全部为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典型的“贫中之贫”。

  近年来,通过援藏帮扶、产业带动、生态保护等方式,四川藏区脱贫攻坚取得长效进展。四川省委藏区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四川藏区已实现16个贫困县摘帽,仅2018年就实现702个贫困村退出、7.6万贫困人口脱贫,藏区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6.7%下降到2018年底的2.6%。

  初春时节,走进川西高原,处处能感受到当地群众因脱贫致富而洋溢的喜悦,藏区经济发展跳动的脉搏。

  “去年牦牛奶卖了8000多元”

  兴产业,变被动输血为自我造血

  “来一碗,香得很!好喝得很!”在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大草原,记者从下哈拉玛村贫困户瓦桑初手中接过一大碗香气四溢的牦牛奶,一饮而尽,浓郁的奶香气息顿入心田。

  红原县平均海拔近3600米,是四川典型的高原藏区贫困县。2015年,四川省食药监局开始对口帮扶红原县,先后派出10余名干部到此挂职,参与脱贫攻坚。在对口帮扶中,助推红原县特色产业——藏区牦牛奶粉、酸奶、牛肉干等特色食品生产走上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吃力地提着用无菌桶封装的新鲜牦牛奶,瓦桑初的脸虽然憋得通红,却始终洋溢着笑意。“这两桶奶送去收奶站,钱就到手了嘛!”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牦牛奶只能做成奶渣子,几毛钱一公斤,卖不完只能坏掉,现在一公斤鲜奶就能卖7块钱!“去年牦牛奶卖了8000多元!今年再勤快点,卖个上万块没问题!”算完账,瓦桑初笑出了声:“我找村干部说过,再统计贫困户时,可别再把我算进去了!”

  提升扶贫的含金量,还需提升特色产业的技术含量。2016年,四川省食药监局成立“红原奶粉”课题组,依托省内技术院所,降低了牦牛乳中的苯甲酸含量,不仅解决了乳粉技术难题,而且提升了奶粉口感。

  “遵循高原藏区既有的优势产业扶贫,培植产业能够事半功倍。”四川省食药监局派往红原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熊华明介绍,如今,高原上的牦牛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牛”,牦牛奶粉成了惠及红原上万名牧民的大产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20多个省份,在国外也打开了市场。

  近年来,四川援藏扶贫的捐款捐物“被动输血”模式,逐渐被产业发展的“主动造血”局面代替,藏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维持在7.5%左右。省内相对发达地区纷纷在藏区设立“飞地”园区,为藏区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加速器。去年四川藏区飞地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8.5亿元,是2017年的3.2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53.5亿元。

  “做梦都没想到住这么好的房”

  补短板,变逐草而居为安居乐业

  “屋顶上插一个板子,就能烧热水了?”

  3月初,甘孜州巴塘县地巫乡甲雪村,年近八十的姆斗家新居房顶上,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刚装上时,姆斗还半信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