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宝盒”致敬百年奋斗青春(2)
走进2号车厢,一个百年前五四时期的世界宛然在目。“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这句历史课本里着重标记的话,也是当时北京街头最响亮、最激愤的回声。
100年前的那个5月4日,星期日。对于那天的天气,有学者摘录了鲁迅当时的说法——昙,意为多云。后来人们意识到,这个无风的日子,也给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带来了转折。
这天午后,几千名北京高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向东交民巷出发。就在前一天,他们听说巴黎和会要将山东交给日本。为了国家主权,学生们决定进行和平的示威抗议,其中一部分人还下了暴力示威的决心。他们要向美、英、法、意四国使馆说明,青岛必须归还中国。
再往车厢里走,12座公用电话亭渐次分布。“只要近身感应,电话铃声就将响起。”此次巡展项目的设计实施方负责人李金林介绍,拿起听筒,将接听到百年前“同龄人”的电话。由演员扮演的六位引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将与参观的年轻人一起聊聊不同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一样风华正茂的声音,从不同的听筒传出。
时年22岁的罗家伦,五四运动中的学生代表,一接通电话就问起现在的“11月11日”是什么日子,在他所处的时代,这一天是胜利日。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被迫割地赔款的中国成为战胜国。罗家伦还记得当时热闹的场景,“北京各学校放了3天假,坦克都开上了街参加阅兵”,但很快他们就听说,巴黎和会要把山东交给日本,中国的外交失败了。
“如果是你,你还会坐在课堂里吗?”罗家伦和同学们选择了上街游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青春中国的力量在集聚与迸发。
“我之前不太了解罗家伦,我最熟悉的只有鲁迅和李大钊。”一名同学说,经过接听电话,他认识了罗家伦、邓中夏与顾维钧,对国家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际上,技术支持方为每位来电的先驱都设置了两分钟左右的通话内容。“哪怕之前不太了解这个人,但听完通话也会大概清楚”,一名来自河南的同学说。
两分多钟的通话里,顾不上个人得失的“邓中夏”为灾民与祖国痛心,他知道没机会看到那个理想中的世界,他唯一关心的是,100年后的今天,他的理想是否实现了,新一代青年的血是否炙热如当年。
电话铃声交错的时光宝盒里,“穿越”百年后的青年最终与自己独处。“印象中在历史课本里,有关顾维钧拒签合约的部分只是一笔带过,还是需要多了解那段历史和关键人物。”一位参观的同学一眼就从服饰上认出了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代表顾维钧,“这张照片在历史课本里有”。
用奋斗拥抱青春中国
百年的记忆在车窗外呼啸而过,百年前的“同龄人”在救亡图存的路上越走越远,今天的年轻人该如何看待祖国,诠释爱国?和祖国一同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青年,该如何在强起来的路上贡献力量?百年前的鲁迅和李大钊也许给出了回答。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这是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的话。而他本人也用一生的革命经历证明何为“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
电话里的“李大钊”回忆起1919年的五四运动,欣慰地说“青年人的举动,使寰宇皆知:中国人心未死”,而来电的时刻,正是在他就义的前一天。“我可能见不到理想中的那个‘青春中华’了。我自束发受书起,就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而今我也死而无憾了。”李大钊最牵挂的仍是他和一代代青年斗士誓死追求的青春中华。
时至今日,祖国仍需要青年人先行一步,用奋斗创造未来。
来自湖北的一名同学对“鲁迅”的来电印象深刻,“我们也要像鲁迅希望的那样,中国青年只是向上走,别沾染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