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 致富路上绝不打法治擦边球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4-19 09:15:58
浏览

  致富路上绝不打法治“擦边球” 

  走进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元宝村(上) 

  编者按:1948年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创作完成,小说描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小说的原型地就是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这个承载着中国农村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从曾经的“光腚屯”变成“亿元村”的地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经典样本。本报从今天起刊发记者在元宝村蹲点调研采访的报道,力图从元宝村数十年的发展轨迹来管窥中国农村和广大农民的命运变迁,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崔东凯 张冲  

  4月的黑龙江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人勤春早,被誉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村民已经忙碌起来。

  元宝村是周立波于1948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村出色地担负了党和国家不同时期赋予的历史使命,记录了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轨迹。

  如今,这个村已经从曾经的“光腚屯”变成“亿元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国家级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思路超前实现发家致富

  村口的门楼上挂着“元宝村”3个大金字,进村不远就能看到一块写着“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的牌匾,这里便是村党支部。

  4月1日,《法制日报》记者来到元宝村蹲点调研采访,见到的第一个村干部就是已经当了20年出纳的于俊玲大姐。

  “1999年,我刚担任村出纳时,看到村里账面上有1亿多元,吓了一大跳。一个村怎么能这么有钱?”于俊玲说,是老党支部书记张宝金带着全村走上了致富路,“别看老书记身材不高、体弱多病,但他那脑子里赚钱的小算盘厉害着呢。”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别人还在享受土地承包到户带来的喜悦时,张宝金就“不安分”地提出了“想致富,就得办企业”的发展思路。因为依靠帽儿山林业局、苇河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的天然地理优势,元宝村从开办小木农具加工厂到兴建筷子厂、铅笔厂;从集体企业一枝独秀到全村股份制、私营企业百花齐放,为全村攒下了厚实家底。

  那个时候,元宝村已成为著名的“中国铅笔之乡”,有企业28家,村集体年收入的90%都来自村办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各个林业局亦由采伐作业转向造林抚育。随着森林采伐量的逐步缩小,元宝村所属企业面临原料匮乏的局面。

  当国家政策下达时,为了集体企业发展,村民还想集中一次性多采伐些林木做储备。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元宝村才一点点富了起来,政策法规的红线咱不能踏,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办企业。”张宝金坚决打消了这种想“打擦边球”的念头。

  张宝金说,不要只考虑眼前,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他很快带领大家淘汰了高消耗木材的筷子厂,上马了环保铅笔项目;还把办企业赚来的钱,用来种树,退耕还林近1万亩,建起了旱涝保收的农田;兴建了现代农业园和工业园区,建起了“暴风骤雨纪念馆”。

  近年来,元宝村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建设土改风情一条街、“暴风骤雨纪念馆”,逐步走出了一条“精农业、稳工业、兴旅游”的乡村振兴发展新道路。

  真情合作企业成功转型

  到了2009年,张宝金觉得本村种的大米一斤只能买两元钱左右,而五常市的稻花香大米至少能卖到6至8元钱一斤,是元宝村水稻种植的几倍。

  张宝金动了心。他让村民郇金德改良本村传统的稻花香种植方法进行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