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蓝 三代人的海洋梦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4-21 12:28:09
浏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走向深蓝 三代人的海洋梦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山东烟台一家从修造小木船起步的海工企业,通过数十年的自力更生,特别是近10年,在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自主创新,建造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跻身世界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第一阵营。

走向深蓝 三代人的海洋梦

  在悠长的汽笛声中,“蓝鲸一号”缓缓驶离中集来福士的深水码头,再次踏上开往南海的征程,去执行新的海上油气钻探任务。这艘适应全球95%海域,工作水深3658米,钻深15250米,钻井效率全球第一的庞然大物渐行渐远,78岁的孙祖彩老人依然久久不愿离去。41年前,为了建造了新中国第一座坐底式海上钻井平台——胜利一号,孙祖彩跟众多工友从其他企业调到这里,开始艰苦创业。

  胜利一号建造参与者 孙祖彩:我们当时叫脚踏荒滩、头顶蓝天、背靠荒山,啥都没有,船是个什么样都不知道,心里没底。

  尽管对海上钻井平台一无所知,工厂也是一穷二白,孙祖彩和他的工友们却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他们工作时间在现场挥汗如雨,休息时间就围坐在油田专家和外请的造船师傅身边学习。仅仅一年多时间,硬是把这个“从没见过”的大家伙给造了出来。实现中国海上坐底式石油钻井平台?零的突破。

走向深蓝 三代人的海洋梦

  胜利一号建造参与者 孙祖彩:浅海只是一部分,真正的深海才是广阔的,(走向深海)这个理想我们(当时)是有的,但是我们没有实现。

  老一辈人带着走向深海的梦想渐次退休,但是,他们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精神却悄然地传承了下来,钻井平台也从数十米的极浅海伸向数百米的近海,技术也从单纯的建造工厂,到逐步具备设计、建造、调试的海上平台总包能力。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8月,瞄准全球最高水平的蓝鲸一号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开工建造, 2016年9月,蓝鲸一号下水试航。预订的试航期内,侯立平和他的团队要对全平台的27000多个设备,以及由此组成的968个子系统进行测试。夜幕降临,侯立平要人为切断整个蓝鲸一 号的电力供应,进行“死船重启”测试。

走向深蓝 三代人的海洋梦

  中集来福士调试部经理 侯立平:1、2、3,开始!

  按照规范要求,海上钻井平台在任何状况下全船断电,都必须能在45秒中之内恢复动力。蓝鲸一号由水底的八个推进器相互作用锁定平台位置,保持稳定。推进器正常运转的前提是充足的电力供应。

  中集来福士调试部经理 侯立平:如果不能及时提供动力,这个平台会漂移,整个钻杆甚至可能会拉断。

  尽管在码头上已经验证了无数次,但试航状态中的第一次试验就失败了,全船电力重启耗时65秒,超出规范20秒。侯立平召集他的团队以及船东、供应商一起查找失败原因、探讨解决办法。

  中集来福士调试部经理 侯立平: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设备能满足45秒启动的要求,不同意进行调整,但是规范要求的是全船整个系统在这个时间内恢复动力。

走向深蓝 三代人的海洋梦

  面对这些强势的全球顶级海工设备供应商,侯立平和团队成员调集各个设备的监控数据,依靠多年的基础技术积累,查看曲线,分析报警点,准确判断出是一台主机在并车过程中反应速度过慢,导致整体延时,并要求供应商对参数进行调整优化。随后进行的第二次试验尽管还是失败,但耗时缩短了十秒钟。连续四个晚上,侯立平和团队成员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提出改进办法,一次次说服供应商,最终,“死船重启”按期试验成功!

  中集来福士调试部经理 侯立平:我的梦想,就是我们建造调试的平台能高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