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青年伙伴:不仅“加好友”,更要深入合作
第四届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在青岛举办
上合青年伙伴:不仅“加好友”,更要深入合作
14张桌子分四边摆放,14面不同国家的国旗立在桌旁。前来“参会”的均是第四届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的营员,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
这是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第一次举办合作洽谈会,现场的气氛超出了大家的预期。营员们将自己国家的特色食物、精美手工艺品摆满展台,还将一摞介绍本国资源和项目的手册放在一旁供前来“洽谈”的伙伴们翻阅。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一些营员在展台旁摇起手鼓,和着鼓点载歌载舞。
吉尔吉斯斯坦营员收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小伙伴赠送的蜂蜜;俄罗斯营员和中国营员聊起无人机的代理;一名塔吉克斯坦营员兴奋地发现,蒙古国展示的背包图案,和自己国家的一幅传统漫画十分相似,他对蒙古国营员说,两国的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希望有机会成为合作伙伴。
塔吉克斯坦青年联盟成员季诺拉·恰博洛娃一面收集着各国伙伴递上的名片,一面把带来的杏干、蜂蜜、糕点塞给大家品尝。她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我非常喜欢这个洽谈会,可以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的祖国,介绍家乡的山和特产,还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希望有更多的合作。”
季诺拉·恰博洛娃觉得这个场景就像交流营的缩影:上合组织国家的青年代表一起交流、建立友谊、寻找机遇。
4月26日,第四届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在中国青岛开营。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邀请,在一周的时间里,200多名营员在北京和青岛进行了访问。
蒙古国营员照日格·阿荣腾格尔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习,毕业后回蒙古国工作,现任蒙古国境外蒙古人协会总秘书长。在他看来,参加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的是上合组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青年代表,而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之间建立联系会推动国家间更长远的合作。他观察到,营员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加好友”的层面,而是在寻找更多深入合作的机会。
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的阿富汗留学生马龙告诉记者,他最感兴趣的是上合国家地方经贸合作推介会。这次推介会对青岛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进行了说明,来自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农业、IT产业、文创、法律领域的7名中外青年企业家进行分享,展示最新商业成果。
来中国前,马龙是阿富汗的一名汉语老师,同时在一家名为“丝路研究中心”的机构当经理。他不仅希望通过这次上合青年交流营交到朋友,更希望发现机会,找到潜在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各个方面都有机会合作,比如教育、铁路、建筑。”他向周围人介绍,阿富汗有许多山,矿产丰富,也有宝石和干果可供出口。
推介会上,马龙交到不少朋友,其中一家从事机器翻译的机构让他感到兴奋,“翻译是我们中心一个很大的项目,通过翻译书籍等,可以推动文化交流”。
马龙也将“丝路研究中心”的中英文介绍资料带到了现场,“我希望了解中国和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上合组织青年委员会吉尔吉斯斯坦联络负责人、上合组织青年委员会轮值主席塔拉以别克·达伊尔别科夫表示,上合组织青年委员会已举办超过70场活动。他希望参加本届交流营的各国青年代表都能有所收获,能提出新的见解并推动其实现,在“上海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坚固的友谊。
哈萨克斯坦代表团团长达尼亚尔·松杰特巴耶夫认为,上合青年交流营使他们接触不同国家的青年,了解其他国家的项目,学习经验,也期待能一起运营一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