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的实践,穿越时光的魅力(传承之光)(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05 12:25:48
浏览

  20世纪,上海的城市文化融中西方建筑于一炉,创造了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的城市空间。目前,上海共有50余个项目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体现了上海城市建筑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入选第七批项目的上海城市建筑中,教育遗产、体育遗产为数不少,如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上海原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现华东政法大学部分建筑)。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自19世纪末起,这座校园不断“生长”,一个接一个的建筑风格不一,历时百年,终成一道亮眼的风景线。从中院和老上院到老图书馆、工程馆和体育馆、总办公厅,再到民族风格的大门……漫步上海交通大学,既能感受到不同时期的建筑流行趋势,又能体味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有韵味。

  上世纪30年代,江湾体育场在上海北部拔地而起。体育场整体呈椭圆形,绕以清水红砖墙,拱形门洞,气势恢宏。主体建筑包含运动场、体育馆和游泳池三部分,由建筑师董大酉主持设计,巧妙将中国古典建筑元素糅合进现代体育场馆,技术参数可媲美当时最先进的体育场。

  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开始兴建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城市文化复兴。位于市中心的上海人民广场就是一处重点地区,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在此规划布局。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上海博物馆由邢同和设计,建筑矗立在城市广场中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很好的空间体验。同时期建设的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建筑设计院的代表作品。这些文化建筑也是“海派建筑”的代表,既有“海纳百川”的大气谦和,又有精细化的设计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的有序推进,人们对既有建筑改造愈发谨慎。建筑师们更加自觉地保护建筑的个性与美感,居住区的改建与“活化利用”越来越提倡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的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完成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7批697个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有超过20个居住区入选。从这些入选居住区的价值出发,激发居住区的内生动力,保留其成长与生活痕迹,使修缮、设计、营造不僵化,做到空间有价值、文化有生命,让更多居民享有更舒适的生活。

  在“活化利用”中探索文旅融合

  推介建筑遗产,重要的是在“活化利用”中探索文旅融合,使建筑遗产更好地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位于安徽的祁门红茶老厂房是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建筑整体呈苏式风格,较多地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体现当时中国茶产业的先进水平,堪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筑佳作。锯齿形的制茶车间,外观简洁朴素。车间坡顶由垂直的玻璃墙与斜坡的瓦面组成,顶部天窗一律北向,不受日照影响,既减少了夏季日照的热量,又保证了均匀的自然光线,利于茶叶品质稳定。车间内部采用大跨度设计,56根空心廊柱形成无隔断墙的柱网空间,廊柱中空,便于雨天排水,至今仍有借鉴价值。随着2022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子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座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厂房和这里的茶文化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