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创新:思路要打开,本真要守住(2)
在汉唐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交流融合,使当时的乐坛异彩纷呈,面貌一新,中国民乐由此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流派和曲调。今天我们熟悉的二胡、扬琴、胡琴、葫芦丝等民族乐器,都是音乐文化融合的成果。这告诉我们,发展民乐,关起门来是不行的,必须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主动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中汲取营养。
可是,近年来提到民乐和西洋乐,社会上总有种将二者艺术特色的不同刻意夸大、在二者间有意无意制造对立的情绪。比如,一些学西洋乐的觉得民乐“太土”,学民乐的觉得西洋乐“假正经”。其实,民乐和西洋乐是平等的,它们之间并不是“一山不容二虎”的状态。站在民乐的角度,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我们自己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同时,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向包括西洋乐在内的所有艺术形式学习借鉴。唯有如此,才能打开视野和格局,才能让民乐真正走出困境,重新焕发活力。
民乐创新,思路要打开,本真也要守住。这里的“本真”包括民乐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民乐独特的韵味等。这要求在推进民乐交响化的过程中,不能将民乐交响化简单地搞成交响乐队化,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展开想象,研究出乐器搭配与融合的具体方法。如果不顾中西方音乐的巨大差异而生搬硬套,或仅仅按照西方交响乐队的规模与建制来组建民族乐队,结果可能是东施效颦。
此外,民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忽视作品的内涵和意境。如果民乐作品只追求现代音乐的形式,而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即使流行速度快、传唱度高,最终也会陷入“口水化”,那样不仅无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而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在传承发展民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丢失民乐深刻的精神内涵,同时要放弃曲高和寡的姿态,积极吸收包括西洋乐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典雅含蓄、能够诉诸内心的民乐作品。(作者:张梦丹,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讲师)
(责编:鲁婧、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