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摄影新表达
“守静笃”系列作品之一
李 舸
“养备动时”系列作品之一
李 舸
“重柔吉”系列作品之一
李 舸
“无久不止——李舸体育艺术作品展”正在北京舒勇美术馆举办,展出“养备动时”“守静笃”“莫若啬”“重柔吉”“为法道”“万像观”等多个系列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摄影、书画、装置等艺术表现手法,采用古法宣纸、丝绸绢帛、棉毛纺织、铝塑板和亚克力等材料和工艺,把古希腊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融为一体,既富有当代性,又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色。
本报记者对话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摄影艺术的影响。
摄影与水墨碰撞
记者:“无久不止”是墨子的话。这次体育艺术作品展的主题为什么是“无久不止”?
李舸:这与摄影术的历史渊源有关。摄影术发布于1839年的法国,但小孔成像现象,其实是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春秋时期的墨子首次发现的。墨子是工匠,也是哲学家。他把小孔成像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升华,提出了人类光影理论的探索,这是摄影艺术的理论先导。
因此我的创作要追本溯源,回到摄影最早的理论探索中。《墨子·经说》云:“止,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我认为,这里的“无久”相当于摄影中的“瞬间”,而“不止”就是变化,也是运动。正是受到这样思想的启发,在赛场上拍摄体育新闻照片的同时,我也尝试着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寻找不一样的、多维度的视觉关系。
记者:如何想到把体育摄影和传统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
李舸: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这些作品的创作也要站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中。守正创新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守正是根基,创新是生命。我从事摄影采访、创作30多年,拍摄的多是纪实类影像,这是作为新闻记者的“守正”。但对于体育题材而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专业体育摄影师在比赛现场除了承担传统的记录、传播职责之外,在摄影艺术表达上,还可以做出新的探索。
我觉得文化艺术一定是综合的表现。可能我的“标签”是摄影,但实际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不仅仅只是摄影,而是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思考体验的综合表达。
我喜好传统音乐,尤爱古琴,也痴迷于西方古典音乐。“无久不止”这批作品的诞生,直接源于我对两段音乐的感触,一段是相传为孔子所作的古琴曲《碣石调·幽兰》,一段是古希腊音乐。两段几乎在同一时期产生的音乐,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我将体现古希腊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现代影像,与中国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水墨书写,进行了探索性融合,希望从体育摄影中探寻东西方哲学思想上的异同,进而拓展艺术创作思维。
记者:请具体介绍一下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和特点。
李舸:这些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非常长,有些达十几年。当年拍摄的影像想不明白如何呈现,就先放下。随着岁月的沉淀,经过自己不断学习、积累,我又在时代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中,找到了新的灵感,开始了新的表达,激活了这些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