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级别文物也能得到文保“特别关照”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18 12:48:01
浏览

原标题:让低级别文物也能得到文保“特别关照”

专家建议,建立线上监管线下巡查机制,实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监管全覆盖,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同时,组织开展低级别文物灾害因素分析评估、保护材料及工艺研究和病害成因及治理等技术攻关,研发文物建筑防雨雪等保护装备,开展重要濒危文物数字化采集,真正实现为低级别文物古建“遮风挡雨”。

“这座关帝庙始建于宋代,现正殿为清代遗构,建筑受力构件明确,插廊结构搭建合理,室内空间处理极具特色,但目前建筑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再不抢救就真成遗址了……”8月16日,记者走进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干了32年文旅工作的沁源县文旅发展中心主任郭天红对全县受损亟待修缮的文物如数家珍。这些文物大多是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

日前,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了《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准备工作的通知》,提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3年将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透露,2023年还将筹备启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特别是低级别文物保护管理,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监督管理,实施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石窟石刻、文物建筑重大保护项目。

低级别文物如何确定?它们又为何得到“特别关照”?

不可移动文物都应予以保护

所谓低级别文物,是相比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高级别文物而言的。

我国将文物一般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指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石窟寺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十三条,可将不可移动文物按其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等分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三个级别。

同时该条也明确规定,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公布。也就是说,包括无级别文物单位在内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都应按照文物法予以保护。

山西省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认为,低级别文物主要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低级别文物在不可移动文物总数中占比很大,呈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零散、保存状况差等特点。

在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炜林来看,所谓的低级别文物单位并不一定都不重要。其中一些遗址是因为过去根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工作,缺乏对其所蕴含价值的认识而被忽视。低级别文物中其实大有宝藏。

“我在陕西时曾经主持过对高陵杨官寨遗址的考古工作,这个遗址曾经是个典型的低级别文物单位,无人问津。”王炜林回忆,2004年,因一个基本建设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始对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进行发掘,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逐渐认识到,这个遗址不仅是陕西的,甚至为全国最大的庙底沟文化遗址。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该项考古工作解决了聚讼已久的庙底沟文化聚落和墓葬两个重大的学术问题。这项工作因此获评2008年和2017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杨官寨遗址的身份也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由无级别单位一跃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不是所有的低级别文物单位都能像杨官寨遗址这样幸运,它们中的大部分因为保护级别可能被忽视,甚至被无视。”王炜林指出,尤其是分布在城市及其周边的这些低级别文物单位,可能因为土地开发而“命运”堪忧。

多重因素影响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