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一带一路”新图景(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03 06:18:01
浏览

  期盼更多美术工作者汲取经验,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精神,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以艺术创新深化主题探索

  卢志强

  我自幼生长于福建。东南沿海港口众多,使八闽大地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这些年,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的家乡在经贸、文化等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促使我投身相关主题性美术创作。

  近年来,我先后参与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等,根据选题完成了一些大尺幅的中国画作品,还自主创作了一些小幅画作,希望通过“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深化对绘画技法和风格的思考,提升用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和水平,探索传统笔墨实现当代转型的新路径。

  脑中有思路,是完成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第一步。面对宏大主题,确立构思、营构画面,将创作意图和审美旨趣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品既要突出“重大”,又要使画面内容与真实事件相符,这需要创作者广泛阅读资料,进行实地探访,感受文化氛围,体悟真实情境。创作中,我并不刻意去还原某一具体事件,而是将人物动作设计得“姿态化”“有意味”,力求使画面中的人物和场景具有象征性,让“这一个”中包含“这一类”,使作品更具分量。

  胸中有丘壑,是创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必备能力。纵观主题性美术经典,多是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艺术转化,给人“瞬间永恒化”的视觉感受。为追求这一效果,我常在创作中以平面化的处理方式将主体与背景统一起来,并通过疏密、聚散、虚实等变化,营造空间秩序感。比如在《海丝交响》创作中,我将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关的场景组合于同一画面中,强化作品主题。整体上,追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避免概念式阐释主题,意在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呈现时代图景。

  笔下有推敲,主题性美术创作才能于细节中彰显丰厚意涵。照片是现实的拷贝,绘画是意象的表达。当代人视觉经验的不断丰富,对美术创作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创作者需要敏锐捕捉现实,在此基础上斟酌思量,进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作品才能独具韵味。在创作中,我常常结合资料反复推敲细节。比如,重大主题创作往往需要设置一个视觉中心,让观者有凝视之处。为此,我反复斟酌画面中的人物安排,既突出主体,又增强画面张力和形式美感。同时,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其他元素,如在画面下方描绘一群海鸟振翅飞翔的情景来应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并以海鸟之“轻”与人物之“重”形成对比。除此以外,画面中还有许多细节彼此呼应,布局和谐,共同阐释宏大主题。

  画中有新意,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必然要求。在作品风格方面,我追求“陌生化”,探索主题性创作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比如,不完全按“随类赋彩”的原则去敷色。像海的颜色,照理应为蓝色,但这在中国画创作中很难处理,不容易画得美观。而且“海”在作品中所占面积往往较大,稍不注意用色就会影响到整体画面的色相。长期在海滨城市生活的人会发现,在夕阳辉映下,海面的波光常常呈玫瑰色。因此,在部分“一带一路”主题创作中,我选择用偏紫的浅玫瑰色画海,使之与画中以赭石加土黄为主的色调形成弱对比的补色关系,显得宁静、和谐、别样和陌生。这一实践也证明,艺术创新离不开从生活的沃土中汲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