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古建筑博物馆”(走进传统村落)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04 06:20:01
浏览

依山傍水的“古建筑博物馆”(走进传统村落)

 

  图①:新月形状的白鹭古村依山傍水。
  谢有昌摄(人民视觉)
  图②:游客在白鹭古村的书院学习参观。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图③:素描作品《白鹭古巷》。
  罗 婳绘
  图④:晨雾中的白鹭古村。
  肖祝元摄(人民视觉)
  图⑤:小朋友在白鹭古村石拱桥上放风筝。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鹭溪河畔,玉屏山前,一座新月形状的古村依山傍水。从高处俯瞰,古村宛若一只斜风细雨中振翅起飞的白鹭,若隐若现——这里是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村。

  白鹭村始建于南宋年间,保存完整的明清客家古建筑有200多座,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些建筑多以客家理念结合赣派风格,气势恢弘,更有数不胜数、造型各异的花窗、木雕、石雕、彩绘等,既古朴厚重,又美观大方,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2012年,白鹭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沿着古代“村落规划师”设计的“丰”字形街道进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村,石板与鹅卵石铺就古老村道,石缝间点缀着碧绿的苔藓,青砖砌底的细细水沟中,清澈的流水缓缓流过。村子的中心,一幢幢祠堂、牌坊、亭阁,各具特色,重重叠叠,紧紧偎依在翠绿的玉屏山前。

  淳朴又好客的客家人至今仍然居住在村子里:房门洞开的祠堂,醇香悠然的擂茶,香气扑鼻的炸鱼条,和着几声随意哼唱的东河戏曲小调,古村的烟火气穿越流转的时光,数百年来生生不息。

  鹭溪河畔  岁月悠长

  村子的历史,要从村里的古祠堂世昌堂说起。始建于南宋时期的世昌堂位于白鹭村的中心,占地约400平方米,特色是重檐构架。祠堂正门门首巨匾横书“世昌堂”,中门巨匾横书“钟氏宗祠”鎏金大字。

  世昌堂是后人为纪念先祖钟舆所建,数百年来历经多次重修扩建。古老的屋檐曾抚过宋元的风,沐过明清的雨,当人们伸手去触碰墙体时,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

  村里祠堂古宅建造时间跨越数百年,无声地讲述着白鹭古村绵延至今的家学家风。

  文庆堂是村中明代建造的著名民居,大门上悬挂“会齐桑梓”的大匾,意为从白鹭古村走出去的人才能够回村发展、建设古村。

  村里人“出走”与“归来”的人生经历,也见证着当地独特的商贸文化。赣江自古就是中国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随着唐代梅岭(大庾岭)古道的开通,打通了运河—长江—赣江—珠江的黄金水上贸易通道,也让江西迎来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盛景。

  明代以后,白鹭人利用鹭溪河直通赣江的优势,将周边的竹、木、茶油、桐油等货物通过鹭溪运往外地销售,又将外面的布匹、煤油等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运进来,将鹭溪河打造成经商的黄金水道。

  此外,村中的耕读之风亦盛。在白鹭村口,有一座清代光绪年间建造的书箴堂,祠堂大厅正中悬挂着一副对联:“书可读田可耕二事均宜着意,箴有辞铭有训两端俱要留心”。这副对联教导后人,无论将来是读书还是务农,从政抑或是经商,均要尽心尽力,方能有所成就。

  从清代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白鹭人争建学堂,一口气建了11所私塾。明清时期,白鹭村共考取秀才568人,举人17名,进士2人。

  白鹭村的传统建筑群如琥珀般将千年岁月定格其中,这些建筑既具有封火马头墙、四水归堂等赣派特色,亦有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客家元素,见证着白鹭村团结谦让、和谐相处的历史。

  融古汇今  以旅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