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更好融入生活 (一线调研)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2-14 07:52:02
浏览

 让体育更好融入生活 (一线调研)

 

  图①:市民在五华区的翠湖健身步道跑步。
  图②:呈贡区的皮划艇成为当地全民健身的特色项目。
  图③:学校体育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
  以上图片均为徐俊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社区里就有运动场、在家门口就能参加体育比赛、沿着健身绿道便能将滇池美景尽收眼底……近年来,云南昆明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15分钟健身圈”逐步建成,把“健身房”建在市民身边;与此同时,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体育赛事也为群众健身提供更多选项,激发了人们的运动热情。在昆明,参与体育活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

  

  家住云南省昆明市映华社区的杜建平,虽然年逾七旬,挥起球拍依然虎虎生风。凭借出色的球技,他当上了社区乒乓球队的队长。

  “虽然是支业余球队,但高手不少,其他社区的人也抢着加入。”一番挑选,五六十号队员的球队初见规模,每晚都聚在社区球场里练球。球队红火,老杜喜笑颜开:“多亏了社区建的场地、买的球桌!”

  逐步完善“15分钟健身圈”,解决场地难题

  “要有地。”“还要财力支持。”说到健身场地建设,昆明市官渡区教体局体育科科长周江和映华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达一人一句。

  按当地规定,建设健身场地有补贴。但每次省里划指标,周江都想了又想、算了又算,“卡脖子”的问题是土地跟不上。“新小区基本都规划了健身用地,公共空间和老旧小区可没那么容易。”周江介绍,老城区格局基本固定,想找一块合适的建设用地挺难。

  “首先要有大块空地。”周江说,标准篮球场占地600平方米,接近一亩;足球场更大,占地12亩。即便有了适合的空地,受限于土地产权等因素,能谈下来的不多。

  球场用地难找,铺设健身路径也非易事。一件体育器材需要5平方米空地,一条健身路径至少得安装16套器材。为了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体育器材的固定支杆打入地下的深度要达到60—80厘米。“要是空地下面有商场和停车场,根本不能装。”周江直言,铺设健身路径不容出错,前期场地查验必须仔细到位。

  为了找地,周江总是随身揣着卷尺,“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看。”人手不够,就发动各社区工作人员,帮忙盘点闲置老旧厂房和各种闲置土地。

  周江攥着钱找不着地,李达守着公园场地筹不到钱。

  “那时候周围没有围挡,这些角落里堆满垃圾。”指着公园里的凉亭,李达回忆,“有时大风卷着垃圾,居民散步都绕着走。”舍不得地荒着,李达想,是不是可以建一个供居民健身的场地?卫生清理可以发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参与,可是场地改造的钱从哪里来?李达带着规划和需求,一层一层跑、一点一点筹。

  周江得知映华社区的需求后,为他们争取到10万元财政补贴,随后各部门的资金也相继到位。终于,崭新的篮球场建起来了,有企业向社区捐赠了新的乒乓球桌。就这样,一个可供居民休闲健身的体育公园建成了。

  “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全是人。尤其篮球场,装了3个篮筐还不够用。”李达说,“下一步就是接通水电、规范管理。那时候,肯定比现在还漂亮。”

  球场跑道、绿地公园,逐步建设起来的“15分钟健身圈”,让昆明市民有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近年来,昆明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据统计,昆明市现有体育场地1.7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4平方米,行政村(社区)体育场地覆盖率100%。

  滇池绿道串起城市人文与自然风光,提供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