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观众 传承创新(艺近人和)(2)
“艺术的本质是美,而美是没有边界的。”这是在芳华人中流传已久的一句话。把越剧的美传播出去,志愿服务就成了打开市场的关键一招。从送戏下乡、送戏进社区、进校园等志愿服务做起,芳华人逐渐在福建这样一个地方剧种遍地开花的地方站稳了脚跟。
观众成了戏迷,越剧有了市场,演员也获得了成长。“谁能想到,戏台上拱手而立的俊俏小生,竟是一名00后姑娘!”一名福州观众在看完当晚的表演后,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两年前,浙江姑娘邢碧尔从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毕业后加入芳华。从进团之日起,志愿活动便成了她的必修课。岁末年关,从厦门到三明,再回到福州,安澜会馆这一场已经是她本周的第三场演出。
“年轻演员登台机会少,志愿服务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锤炼本领,积累经验。”邢碧尔说,正是在一场场志愿服务中,年轻演员练就“功夫在身,随时上场”的本领。
不仅是演员,越剧也在丰富发展。“志愿活动打破了传统戏剧表演中舞台的限制,演员得以直接接收观众反馈,从而改进表演。”青年演员汤婉莹对此感受深切,“为群众送去喜闻乐见的表演的同时,我们和越剧都在成长。”
志愿服务的场地在哪里,哪里就是芳华人的舞台
地铁站、校园、公园、社区食堂,志愿服务的场地在哪里,哪里就是芳华人的舞台。“传统的舞台边界被打破,表演形式更贴近观众、贴近人民。”汤婉莹说。
结合志愿服务要求,福建芳华越剧院青年志愿服务队还根据公益宣传教育热点,创新编排出一个个主题小戏。近年来,随着主题志愿服务的开展,《万婴之母》《包公泪》《江姐》等一批符合时代主题、有教育意义的剧目与观众见面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他们还“玩”起了跨界。一出《红楼梦·读西厢》的经典折子戏,让闽剧和越剧实现了跨界融合。舞台上,男小生来自福州闽剧院,女花旦则来自福建芳华越剧院。台下,不少观众直呼“大开眼界、大饱眼福”。2024年元旦,“芳华里”文化集市开业了。观众看戏前,到集市与演员互动,体验一把“越剧装”,淘一些戏剧文创产品,让传统越剧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拓展主题、变换形式、跨界尝试……“‘变化’之外,什么是福建芳华越剧院‘不变’的内核?”我好奇地问。院长郑全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领我走进一场演出。这是一场《盘妻索妻》的经典折子戏。
“娘子……”四周静默。台上,邢碧尔一声清唱,婉转悠长。台下,观众闭着眼睛,侧耳细细品咂。起腔结束,掌声响起。
“就是这个味道!尹派越剧,最独特的就是起腔。”现场一名老戏迷告诉我,“深沉婉转,清丽高雅,缠绵柔和,再多的形容词都不足以概括现场的感受,尹派越剧艺术,就蕴藏在一句句唱腔与一个个肢体动作里。”
形式在变,可始终不变的,是尹派越剧那一种独特的味道。2008年,“越剧(尹派)”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2年,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被确立为福建尹派越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在郑全看来,正是在一次次志愿服务的积累中,福建芳华越剧院不断壮大,演员获得成长。尹派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多,迎来了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8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