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2)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殷墟花园庄东地一编号花东H3长方形窖藏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龟甲与兽骨1583版,其中689版契刻2250余条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记录。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荣膺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殷墟甲骨文的三次重大发现之一。这些占卜记录,也就是于成龙口中所提到的“王子日记”。
“‘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是这批甲骨的成批量首展,意义重大。”于成龙介绍,“子”系何人,通过对展品的层层解读,旨在确定“子”作为商王武丁与妇好之子的王子身份;“子”之起居,通过展品的逻辑梳理,展示这位商朝王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占卜与商王占卜通过两者占卜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商代的占卜习俗及相关制度。展厅通过这三个部分,生动还原了这位商代王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殷墟焕新,致敬考古百年辉煌
“我们建设殷墟博物馆新馆,致敬的是殷墟90余年的丰硕考古成果和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也是致敬中国考古学百年辉煌。”在2月19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如是说。
鉴往知来,行之愈坚。
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厅里,郑州的杜岭方鼎、山东的亚醜青铜钺、湖南的四羊方尊等商代珍贵青铜器,通过裸眼3D技术呈现,让观众多维度、立体化、沉浸式感受商代青铜器的璀璨光华;“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中,多媒体交互装置丰富了展览内容和形式,音频交互装置展示了亚长墓出土的三件铜铙的测音成果,让三千年前的声音,与观众实现“共鸣”。
科技赋能,殷墟焕新。近年来,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引下,殷墟考古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殷墟考古走出了单一器物学框架,迈入了透物见人、见思想、见精神等新阶段,逐步揭示出甲骨文所记载的“大邑商”有血有肉、真实而立体的风貌,文物拂去烟尘,成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诉说者。
殷墟博物馆新馆立足整个商代文化、全景式聚焦商文明,展现出一幅辉煌商代历史图景,它静静地矗立于古老的洹水河畔,与一处处考古遗迹共同蕴含着联结历史与未来的密码,也留下统筹经济发展与文脉赓续的深刻启迪,它正热烈期盼着四方来客。而它所在的河南安阳——这座曾经朴实无华、低调内敛的豫北城市如今立足于殷商文化与甲骨文,促进文旅融合于城、融合于景、融合于人,深度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向着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迈出了坚实步伐。
(本报记者 丁艳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申昕)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