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 展现古建之美(Z世代 中国风)(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6-07 02:41:01
浏览

  做文创是秦志臻传播古建文化的又一种尝试。“朋友想把我的画做成明信片送人,开始只是试一试,没想到大家很喜欢。”第一组12张古建主题明信片推出后,秦志臻在网上分享这个好消息。每条留言,他都看得仔细,“有网友问能不能出款古建拼图,后来我们真就做了一款古建拼图。”

  秦志臻常常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画古建兼顾了热爱、专业和生计。“除了个人努力,也借了时代的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秦志臻对此深有感触,“这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我要做的就是让大家了解古建,进而喜欢古建。”秦志臻的努力有了回响。不少网友留言:看了你的画,我决定去山西看看。

  手工博主冯中景——

  积木复刻黄鹤楼

  本报记者  翟钦奇

  “我一直把自己当做手艺人,或者说木匠。”26岁的古建手工博主冯中景(见图②,李根摄),笑起来有些憨厚。

  由3万多个木质零件组成的阿房宫模型,完成于两年前,是冯中景团队的第一个作品。此后,团队又完成了大大小小20个模型的制作。

  2022年,冯中景完成了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件作品——黄鹤楼模型。“前期绘图一个半月,制作则花了两个多月,经常需要工作到凌晨。”冯中景还记得,作品最终完成的那个深夜,他望着包含1.7万多块木质零件的黄鹤楼模型,“‘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小时候,我跟着做生意的父亲到处跑。”从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到山西大同的悬空寺,从浙江杭州的灵隐寺到北京的故宫,全国知名的木质古建,冯中景几乎都去过。

  在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期间,《营造法式》等古建书籍令冯中景痴迷。在老师的支持下,冯中景成立了手工艺工作室,同时学习了建筑测绘、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积累了动手实践的经验。毕业后,冯中景与朋友成立了内蒙古本初造物工艺坊有限公司,从事古建模型制作。现在,冯中景每周还到母校为同学们讲解古建筑木质模型的制作过程。

  “团队有人专门负责视频制作,我们记录下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团队的知名度如古建筑模型一样,层层搭建,日积月累,逐渐提升。

  锉刀、锯子、砂纸,冯中景自然地摆弄着,仿佛这些工具与他的双手本就是一体。“打磨零件和拼接是最枯燥、最耗时的步骤,我们的模型与古建筑一样,都是榫卯结构,尺寸差一点都不行。”冯中景说,开始时他们的木料损耗率在10%左右,现在已经可以降到2%。

  冯中景还有更长远的目标——将制作模型的视频向海外平台推广。“我希望用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技艺的魅力。”他说。

  营造师黄郑强——

  修复古建乐在其中

  本报记者  窦瀚洋

  7年前的夏天,即将毕业的黄郑强(见图③,袁凯摄)一头扎进广东汕尾的深山。在一处古建工地上,黄郑强常常伴着星光和虫鸣入睡。

  那时,黄郑强即将从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古建筑专业毕业,其他同学要么选择在办公室里绘图,要么直接转行,只有他“傻乎乎”地干起本行。

  “年轻人也就是来体验一下,待不住的。”一开始老师傅们对黄郑强也没抱太大希望。在古建行业,老师傅不稀罕,但像黄郑强这样的95后真的罕见。

  黄郑强文质彬彬,话也不多,但性格里带着股倔劲,还真就坚持了下来。他跟着师傅从放样、测算学起,每个环节都不落下,像砌砖、叠石这些技艺也都逐渐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