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的月光(大地风华)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6-07 23:32:01
浏览

  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我跟随一个团队从成都乘火车前往西昌。在这之前,西昌对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同行的人给我描绘了川西高原上的安宁河谷。西昌就在安宁河谷之中,四周都是巍峨的群山。一路上,我在心里默念着西昌的轮廓:红莫梁子在东,牦牛山在西,这两座山在北边须发相触,紧紧挡住了来自北方的风寒;而高高的螺髻山则稳稳地站在西昌的南边,它的北支脉经过摆摆顶一转,转出众多山峰,其中一座就是泸山,紧挨着西昌城;泸山脚下,便是碧波万顷的邛海。有山,有水,偌大的西昌城已美了千年。在那趟奔向西昌的火车上,我看见了夜空中的月亮。火车走,月亮也走,正赶往夜色苍茫的西昌。

  “清风雅雨建昌月”,说的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川康段上的三大气象景观。建昌就是今天的西昌,因海拔高、纬度低,加之山林和邛海对大气层的过滤,使西昌的月亮又大又亮,分外皎洁。夜幕之下,明月的清辉洒向山川大地,山中有月,水中有月。特别是中秋节的夜晚,山水之间,一轮硕大的月亮在夜空里缓缓升起,“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月照西昌已千年。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蜀滇咽喉”。这里,西汉置邛都,唐置建昌府,元置建昌路,明代又改建昌卫,清置西昌县——因城在唐代建昌旧城之西,于是改叫西昌。

  那几天我们在西昌行游。穿过月城广场,我走进了奔月路、月海路等。我惊叹于那些以月为名的道路、公园,每念一次,心中就生出许多欢喜。坐下来和西昌人“摆龙门阵”,才知道他们多么喜欢头顶上的月亮。艺术家把月亮塑在街头,像一条弯弯的小船;彝人把月亮刻在岩石上,成为久经风雨的岩画;姑娘们把月亮绣在裙子上,一针一线绣着羞涩的愿景……大凉山的人把彝族阿妹称为“月亮的女儿”,西昌城中那座“月亮的女儿”雕塑就是生动的呈现。我仔细打量雕塑:一位美丽的彝家姑娘斜倚在一轮弯月上,拨弄着怀中的琴弦……这座用青铜铸造的雕塑,成为西昌的城市标志。

  西昌人就这样在太阳和月亮的轮番照耀下,过着别样的生活:踩沙滩、吹湖风、架火盆、嗦米粉……在日常生活里感受着这里的日出月落。很多时候,在西昌,能看见一块又一块的云,从山梁上缓缓飘过。一片乌云经过时,突然就来了一阵雨。西昌的雨,来得很快,去得也快。雨过天晴,碧空如洗,一轮皓月又会准时出现在夜晚的天幕上。

  那个夏天的夜晚,我坐在西昌城的一扇窗前,看着夜色一点一点袭来,直到夜深了,城里的灯光一盏接一盏熄灭。这一段时间里,我看见了月亮跃上天幕的全过程:仿佛有一支神笔,先描出一片小小的淡黄,如同泼在宣纸上的水墨,渐渐漫溢开去并越来越大;突然,月亮露了个头,随后穿云破雾;眨眼之间,月亮慢慢大了起来,圆了起来,最后成为一个柠檬色的玉盘,晶莹剔透。这便是撩人情思的西昌月了。都说山高月小,西昌的月亮却是一个例外。

  自那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一趟西昌,每一次去都想住在邛海边。文人墨客多称邛海为邛池。一句“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引来无数人对西昌邛池和邛池上月光的向往。住在邛海边,当然是为了看月亮。一到月夜,身边山岚尽墨。我走在婆娑的树影下,抬头看月亮,耳边有虫鸣,偶尔还能听见对面泸山的松涛。月光下,仿佛回到小时候。大人说,月亮会追着人跑。我在邛海边真的跑了起来,一边跑,一边回望天上的月亮,果然月亮在追我。跑快一点,月亮追得也快一些;停下来,月亮也停了下来……邛海赏月,早已成为西昌本地人和外来游客的“必修课”。其实,在邛海中赏月才是最佳境界。我始终记得那个明月之夜,与几个朋友乘一艘小船去邛海看月。人在船上,仰头看天,天上无云,夜幕上只有一轮圆月高挂;低头看水,水面上跳跃着点点银光。远处是西昌城区的万家灯火,近处是婆娑的树木和房屋的倒影。桨声划破夜的寂静,看了天上月,再看水中月。那一刻我们都没有说话,静静地感受着“美妙”这个词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