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粮食稳产提供有力保障(开卷知新)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6-27 23:30:01
浏览

为粮食稳产提供有力保障(开卷知新)

 

  制图:张芳曼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稳产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大局。在小麦生产中,条锈病危害巨大。小麦条锈菌可以通过气流远距离传播,造成条锈病大规模流行并导致小麦大幅减产,严重威胁粮食安全。2020年9月我国将小麦条锈病列为一类小麦病害防治对象,进行统防统治。

  10余年来,我们团队通过不懈研究,证实有性生殖是小麦条锈菌变异产生新小种的主要途径,广泛分布的感病小檗(转主寄主)与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的常年发生,是导致我国西北越夏易变区条锈菌新小种策源地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一研究成果从源头上揭开了我国西北越夏易变区形成之谜,为我国小麦条锈病全面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条锈菌变异产生新小种,是条锈病防治的世界性难题

  小麦条锈病是全球流行性病害。20世纪40年代至今,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不断出现,导致我国8批次的主栽小麦品种丧失抗病性,造成病害全国大流行,最严重的年份小麦减产60亿公斤。

  条锈菌是活体营养型真菌,其繁殖离不开活的寄主小麦。平原地区的小麦收获后,病原菌孢子随风吹至高海拔地区的晚熟小麦、禾本科杂草和自生小麦(收获时散落在田里的种子生长出来的小麦),侵染存活度过夏天。当秋季冬小麦播种出苗后,又被风吹到秋苗上侵染,在小麦组织内存活或缓慢繁殖度过冬天。春季再随风吹到广大麦区造成病害流行。如此,周而复始形成病害的周年循环。

  种植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条锈病的重要措施,但这些小麦品种往往在种植数年后丧失抗病性,成为感病品种。小麦品种为什么会丧失对条锈病的抗性呢?研究发现小麦条锈菌新小种的出现是根本原因,其迅速累积传播到其他小麦产区并发展为优势小种,造成了病害的流行。因此,条锈菌变异产生新小种的途径就成为条锈病研究的焦点。

  我国研究人员早期调查研究发现,90%以上小麦条锈菌新小种首先在甘肃天水、陇南两市出现,而后随风传播到东部广大麦区造成大流行。因此,该地区被称为西北越夏易变区、新小种策源地和菌源基地。然而,长期以来,西北越夏易变区、新小种策源地等形成的根本原因一直未被揭示。

  小麦条锈菌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变异的呢?围绕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团队先后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发现因突变、异核重组(不同病原菌小种间的细胞核的交换重组),以及病原菌对主要寄主(小麦和禾本科杂草)或环境逐渐适应而发生的变异,是造成小麦条锈菌变异的主要原因。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小麦条锈菌的有性循环阶段(与许多植物锈菌一样,小麦条锈菌存在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阶段)一直没有被发现,有性生殖在条锈菌变异产生新小种中的作用,也一直是未知的。

  随着2010年条锈菌进行有性生殖的寄主小檗(一种灌木)的确定,我们研究证实了条锈菌可通过多种方式完成有性生殖,发生高度变异。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有非常高比例的新小种,有的新小种毒性明显增强,具有强致病力,从而揭示了有性生殖是导致小麦条锈菌变异产生新小种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明确小麦条锈菌完成完整的繁殖(无性繁殖与有性生殖)过程复杂,一共产生5种不同类型的孢子,分别主要在小麦和感病小檗上完成。其中夏孢子主要侵染小麦,担孢子侵染小檗,在小檗上完成有性生殖产生锈孢子继而侵染小麦。

  研究新发现厘清病害循环,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