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不辍十二秋(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8-18 09:16:01
浏览

曾经,这些古树是为营造渲染皇家礼仪氛围而生;如今,它们则是百姓公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古树是遗产保护的对象,而受到保护的古树们,也慷慨地舒展臂膀,为游客和周边居民撑起一片阴凉。

2.合力是工作法宝

“北京经验”中,机制保障、协同管理形成合力,可谓是工作的“法宝”。

2012年,经北京市申请,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提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

2017年至2021年,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建立运行部市合作机制,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公布技术指引《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

2022年至2024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出台,建立央地跨部门协同管理工作机制。

…………

十二年漫漫征途,北京市从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国土空间这“三类”,国家层级、北京市层级这“两级”,构建起保护管理北京中轴线的完善的法规体系,为推进工作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中轴线沿线的空间里,古建筑产权管理使用单位复杂程度令人咋舌,既涉及中央单位,也涉及市属单位,还涉及各个不同的区。甚至一个院子,可能一半属于东城区,一半属于西城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遗产保护工作都是各自为政,难免步调不齐。

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开展之后,建立了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北京中轴线保护协调议事工作机制”,解决了文物保护的后顾之忧。记者在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查阅《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一张管理体系规划架构图格外瞩目。这张占据了近整页的长图,详细列明了国家、北京市、区三级的北京中轴线管理架构,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景山公园管理处等15个遗产构成要素管理单位,按照行政管理归属分别纳入管理体系。新机制的建立,保障了各单位之间沟通顺畅、协同联动,确保“全线一盘棋”。

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绝非仅仅是文物部门的“自家事”。记者采访中遇到的人,有的来自道路养护部门,有的来自城市规划部门,有的来自园林绿化部门,还有城乡建设、文化旅游、交通、自然资源……各部门加入进来,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这强大合力之中,还有一股力量来自专家学者。

受北京市文物局、申遗办委托,京文创研究院建立了“北京中轴线申遗专家智库”。点开“北京中轴线专家智库平台”小程序,首页上,吴良镛、马国馨、吕舟、单霁翔、汤羽扬、熊澄宇、王巍……诸多知名专家的照片彰显着这个平台的学术分量。京文创研究院院长奚大龙介绍,智库汇聚了文化遗产、考古、建筑、规划、法律、传播、文化产业、数字科技8个领域的国内外专家204人,为中轴线内涵挖掘、价值阐释、文化传播、文脉传承等各方面提供智力支持,支撑重要条例、机制的编制,为中轴线文化主题活动出谋划策。

与此同时,海纳百川、汲取他人精华,文明互鉴、传播中国故事的学术交流,也在为申遗助力。两场“古都文明对话”,北京、巴黎、斋普尔三座古都,国内外学者和相关领域专家,聚焦历史文化保护、人居城市规划等内容开展学术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人类文明相互交流的见证。这种相互作用和关联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负责人吕舟说。这股由北京中轴线生发而出的合力,终究会传导向全世界,形成更大、更持久的力量。

3.科技为申遗助力